|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坦白說,我不是一個玩古蹟的人,可是自踏入社會開始,對廟宇就非常著迷。」文史工作者郭喜斌表示,近年來他走訪國內許多府、廟、寺、宮、觀,只為分享多年的鄉土調查成果,讓更多人親近廟宇建築,進而對宗教文化與生活產生連結。
一九六三年出生於雲林縣的郭喜斌,自幼喜歡聽聞耆老談古道今,加上就學時鍾愛「教科書外」的書籍,像是《三國演義》、《封神榜》、《史記》等故事,加上成長環境也環繞著古宅廟宇,因此對人文古蹟一直懷有濃烈的好奇,與探索衝動。
郭喜斌北上進入工廠上班後,雖然是負責零件倉管工作,但他未曾忘情對人文藝術的喜愛,也因地利之便,二○○○年時他加入台北大龍峒保安宮舉辦的「國際義工培訓班」,後來轉而踏入廟宇解說員的工作領域。
熱愛古蹟
探尋廟宇藝術
「導覽義工雖然沒有薪水,但也可說是一份工作。」郭喜斌說,這份工作為他帶來很多的樂趣,從中也學習到藝術理論、各宗教信仰內涵,以及傳統建築美學鑑賞等人文知識,促使他回鄉探尋故鄉的廟宇古蹟。
郭喜斌除了在保安宮擔任解說義工外,也拿起筆和相機記錄台灣這片土地,他用雙腳探訪國內許多廟宇,不論是旅遊、生活、民俗、古蹟、文化等,都化成他探索地方人文的題材;為了兼顧生活家計,近年郭喜斌兼任導遊,其餘時間都投入廟宇訪查的工作。
「每到一間廟至少待一個鐘頭以上,且每次造訪,都能獲得出乎意料的驚喜與發現。」因為家鄉地緣,雲林、嘉義一帶廟宇是郭喜斌走得最勤的區域,像是虎尾的德興宮、土庫的順天宮,都有屬於他的童年回憶。
當郭喜斌走訪這些廟宇建築,他腦中不時浮現曾在三峽祖師廟聽「林衡道老先生講故事」。郭喜斌說,老人家手裡一根竹竿,渾厚低沉的嗓音,活脫像古代中「廟裡的說書者」。怎麼學才能像老先生一樣,當個廟裡的說書人?成為他向心靈深處探索的聲音。
立志說書
以文字做紀錄
二○○五年新春,郭喜斌來到雲林麥寮拱範宮「尋幽訪古」,與一群青年,共同討論廟宇建築中一齣「關雲長單刀赴會」的戲文,而結下不解之緣,更展開為期一年的田野調查,最終還完成《拱範宮傳統建築藝術》台灣廟宇藝術專書。
郭喜斌說,進行拱範宮的田野調查可不簡單,除了找耆老聊天、訪談,追根溯源到廟宇的木作、交趾剪黏、彩繪、石雕的匠師出自何人?匠師的後人現又居住何處?這些訊息在眾人合作下,一通通興奮電話傳來,更讓人驚喜的是,原本面臨拆廟重建危機的拱範宮,竟然因充分調查成果,變成「縣定古蹟」得以保留下來。
「到今天還想不出,當時雲林麥寮這樣一個『庄腳所在』,怎能找來那麼多大師傅一起為媽祖蓋廟?」郭喜斌說,經過拱範宮的保存事件,更堅定他想透過廟宇建築中一齣齣「戲文」的解讀,推開那扇通往文化歷史的大門,進而凝聚民眾對鄉土的情感。
立願著書
保存文化資產
郭喜斌耗六、七年時間,勤訪全台上百座廟宇,終於在去年完成《聽!台灣廟宇說故事》,書中他挑選《封神演義》、《三國演義》、《二十四孝》等一百三十六則經典故事,以故事為綱,搭配各廟中具代表性的圖片、木雕和彩繪,帶領民眾欣賞廟中的裝飾「戲文」。
郭喜斌說,廟中文物相當有價值,也具有故事性,但往往在翻修時,相關古蹟構件等卻被忽略而拆除,「若這些文物被抹平,歷史就歸零,只剩信仰流傳;我做的就是拉近民眾與廟宇的距離,讓宗教文化進入每個人的生活!」
完成這部曠日費時的工具書之後,郭喜斌說,他絲毫沒有「了卻心事」的感覺,因為全台廟宇數量眾多,等待他走訪的寺廟還有很多,未來他仍會繼續出版續集,納入許多罕見的廟宇裝置藝術,以及從多元的面向切入,「台灣廟宇是無窮盡的寶藏,等待你我共同挖掘!」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