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文化尊嚴攻防篇 (80)
- Aug 05 Sun 2018 12:22
沒人寫信給國會新鮮人
- Nov 12 Sat 2016 15:31
觀眾不一定會演戲,但是他懂戲
[廟裡的裝飾作品之今不如昔,有感]
四方跑看了一些廟裡的東西之後感想,這個不止是好像而已。而是事實。今不如昔,是實情,不是形容詞。
更背挨的是,已經發展到沒戲文,沒內涵,有就好的地步。有人去廟裡看到這種情況,提問於廟方人員,還會嗆~就你利害,你看得懂?你會做嗎?
朋友這樣轉述他的經歷,我聽了想到一個事情。我們去看戲,看到演的好不好,會在台下評語幾句;好的,或許貼紅讚彩某位演員。
這群觀眾都能上台去演嗎?我們不會演戲,但我們會看,會知道演員有無演錯段子,有沒有穿錯衣服戴錯頭盔拿錯刀劍道具。(如果能和那些廟裡的人討論,也許我會這樣回答於他。)
- Nov 12 Sat 2016 14:34
[耳孔輕]的症狀
一.
缺乏在地的[文化認同]~將原本就有的東西忽略,或因無知,漠視在地的人文歷史和已有的藝術;簡單講就是不認自己父母(長相)。[我把在地文化形容成自己的父母同等位階和角色。]
二.
看到別人的風光事物,不去深究它的歷史和自己的歷史發展有沒有關係,就去學回來當成自己的[飾物],說那個就是自己的文化歷史~~(俗話說~半路認老爸意即在此)。這是缺乏[文化自信]所造成的症狀。
三.
若是遇到有人對他們的文化事物嫌貶沒文化’沒歷史’跟不上時代,或被人家罵說幾句,就趕快丟掉自已有的東西,隨便穿戴別人的服飾,任意改變自己所擁有的文化事物。我稱這叫沒有[文化尊嚴].....
(觀放鹿新聞有感~)
- Nov 10 Thu 2016 13:04
給阿公的話~取消古蹟身份很簡單,但蓋文化資產很困難
- Nov 09 Wed 2016 22:28
民間裝飾藝術的價值與目的~兼談民情一二
這些
在生活只能維持一份溫飽的時代,它們只是一條花紅的紅綾
那個有就好的年代,我們也許可以說~我們走過來了。期許
- Nov 06 Sun 2016 09:40
公開場域裡的拍攝自由淺論
人們在飛機場外拍攝,有無違法的議題,在臉書上的討論,讀後感想~
以休閒為題的拍攝照片,裡面並未以單一個體而拍。
是官差吏等不准,不是法令不許。你們,是誰在弄權?
民主法治的時代,人們會選一塊黑布來蓋住自己原本能看到的天空嗎?
百姓的安全?總統的安全?
正常的人不會去做出奇怪的事情,來危害這個好不容易才得到的自由。
(干礙他人安全者當然要受到法令制度的規範,但這些公開場域下的自由空間裡頭,這些行為有妨礙他們安全和隱私嗎?)
再說,又不是直挑特別人士以特寫的方式進行,單以大範圍的角度拍的大景,也要被如此干涉,真的讓人感覺,有如威權時代的回頭。
假如是針對他人追蹤式,指定式的拍攝,個人也不齒那種侵犯他人自由的行為,不管他的目的何在,只要有追蹤且故意者,就不應該。若被發現之後,那些出現了該人的照片要公開時,都必需加以處理到無法辨識才能公佈。這不止是法令的規範,還是個人禮貌和文化的展現。[但正在進行違法的事情者,沒有這個權利宣示擁有這個自由的人權。]
- Nov 01 Tue 2016 22:27
民俗應該被理解被尊重
我雖然自稱偶而理性看待民俗這個事情,但是對學生和社團以[遊戲,體驗]的心態去辦的活動,仍然持保留的態度。
民俗,有其共同凝聚的社會行為所形成的文化。信則有,不信則無。
但是對於神秘世界中的危影?常在互為推聚的心理之下,形成心因性的生理症狀,造成集體催眠的效果。
民俗,不是不能用理性的方法去實驗。但要弄清楚一件事,主辦者在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為了破除迷信,用來嘲諷崇信者的社會行為。那要特別小心。
當集體的信仰的神和好兄弟仔(有人稱祂們叫做孤魂野鬼)被您證實出來[不存在]之後,您有辦法帶給人們勇氣和理性的面對困境(逆境)。
假如只是純粹的聯誼和遊戲,個人真誠的勸您一句~不要那麼做。
那對您一點好處都沒有。民俗應該被理解,被尊重;而不是用它當做手段,去達成不屬於它原來的那個宗旨。
民間相信,有些神明(有些好兄弟也一樣)專門找那些鐵齒的。
你想想,把一個不信鬼神的搞起來之後,往後祂要辦事就容易多了。因為那個人會幫祂說服其他半信半疑的遊離份子。
- Oct 31 Mon 2016 23:12
民間藝術戲劇的空間表現試談
一般以環境空間為名,但再深入,可以把情節和故事一起表現出來.
甘露寺(時空背景)~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白虎堂(戲劇中的軍法法庭)~楊六郎轅門斬子.
根據我的觀察,以白虎堂為名的戲,不止這一齣.
薛仁貴征西也有在白虎堂的故事.
另外,演武廳,也鴻門宴的環境背景. 狄青對刀.神槍暗傳和李元霸殺敗宇文成都都可以用.
- Oct 30 Sun 2016 21:31
民俗不該被汙名化
一個想汙名化某項事物做法,就是透過媒體把它行動中的某件凸兀的插曲,不去深入事情背後的原因,並且不給于正向建議。
然後向社會不斷的放大,累積。誘引更多人對那特殊情況的指責,然後再去編派他們行為,就是製造問題的原因。
但是等到他們需要那些人的選票之時,卻又擺低姿態求爺告奶的到廟埕拜拜,敬奉香茗。
那聲[多謝鳴炮?]不知道他們還記不記得?
那些替他們揚名的民間藝術的電音太子?
他們還記得來自哪裡嗎?
除卻來台六七十年的已歸化為台灣人的戰後來台者之外,哪幾個不是父祖輩以上都是傳統家庭長大的?
若把姻親算進來,真正不拜拜的也不算太多。
一般人對傳統民俗跟傳統經濟的關係,多少還不致太過偏離現狀。
沒錯,民俗中是有些場域有些集中施放炮竹和燃燒香燭金紙的情形,但那有集中於特殊的場合和季節。
再則民俗行為裡的炮禮,是人們精神依賴的神明之間[宮與宮]的禮數的送往迎駕的禮的表示。也是一種最高的敬意。
但也只是客至一串,送駕時一串。
當主人的就是這樣才能顯示民俗中的敬意。(那都是要花錢的)
主政者和某些被捐款救助的單位?(我想應該不敢說太多人會這樣想)
最好民間的鞭炮都不要放,把那些錢捐給他們最好。
但是以時代的演進,不少人離開家鄉到都市謀生,家鄉的慶典,一來為了工作不便,沒辦法回去參與。
再來是小孩長大了,要唸書,也放不下。後來也不再回去參加了。
但是他們有在居住的地方[入境隨俗]嗎?
(你要螎入新的庄境,想去扛轎?沒三五年的參與,人家肯給你機會嗎?)
民間信仰,雖然有其不理性的地方,但是對社會秩序的安定,其功能,我想應該不比法律和社會規範低吧!
政府管鞭炮的汙染的力氣,怎麼不去努力輔導管制高汙染源的工廠?
那天出去看了一下某地的年例慶典,街道兩旁不見一個案桌接駕。
鞭炮聲?
沒有。
鑼鼓喧天?
不再連天架響。
如果不是花圈上和布招寫著某某神明聖誕千和遶境,差一點讓人以為是某個大戶人家送出山。
會規範低吧!
政府管鞭炮的汙染的力氣,怎麼不去努力輔導管制高汙染源的工廠?
- Sep 29 Thu 2016 15:43
根本不治外皮難久
- Sep 21 Wed 2016 22:43
褲底破一孔?
看我臉書的朋友應該都有個疑問吧?好像只要分享手工製作的作品,我都不大針對品相加以評述。甚至於幾近花瘋似的一味讚美?好像每處都是天下獨有的至寶,且似乎沒一處是醜的?
- Sep 20 Tue 2016 13:09
地方公廟的門面
地方公廟的門面等於一地人的臉皮事。
我老師在十多年前在上課中,跟我們說的。台灣人的文化退步五十年。(我接著往後追蹤觀察,它還繼續倒退中)
戰後不久,還可以找到一些不算太離譜的石雕製品。雖然不能和戰前的相比,但至少沒像後期的錯誤百出。
也許少數的商人,可能沒留意到這個皮面的裝飾產品,是人家用來裝點地方文化門面的東西,忽略了自己生產的東西有它的責任。應該更嚴謹去看待生產的每一件[產品]。
只要是人,寫錯字難免。那些石雕是公司的產品,產品等同公司的形像,照公司的商品生產到品管出貨之間,必有一定的管理。
- Sep 05 Mon 2016 16:41
從心開始從新開始
- Aug 03 Wed 2016 14:30
錯因除?
這些問題製品並不是製作過程產生的。
論真來說,最好的品管,源自正確的東西~想法,圖資,材料等等。假如一開始就把錯誤的因子排除在外,避免浪費人力和資源,相信這些錯誤是可避免的。
但這些問題?卻是等到貨送到客人手裡裝上之後才被發現。如果不是整組歹了了,怎麼可能發生這種結局。
這些從素材進入生產線到完成出廠,需要經過多少人手呢?那些工廠的大老闆們,會不知道這些問題嗎?
您可以提出一百個理由解釋。
但我只問一個,老闆要臉吧?!買主要臉吧!?
就算鄉親不便講話,您們的員工應該知道問題,只是他們講了,你們不肯聽進耳裡,不肯改善?
您們的小孩,假如知道這些是您們生產,經您們頭手到人家集資蓋成的公家財產。會怎麼想。
這些產品敢刻上您們公司的名號嗎?當然地方主事者的大名會在另一個角落被找到,只是大家不會想去看您們。就連他的子孫恐怕也不願去認他。(拆地方的文化玫寶,蓋出如此的矛盾巨廟?愧認於您?)
我們要看到問題不難,也常聽到這我們以前就知道了等等的話。但是~然後呢?再來呢?
我知道,我只是一介小小百姓,一個小小的農家子弟。但我想到在家裡遇到,發現問題之後,會立刻把它解解,就算沒辦法當下處置,也會在心裡留下一點空間,等待時機到來再于於改善。(燈泡壞了,立換。水箱障障,找工人來修。水龍頭關不緊,修。發現電路裝錯了,修改。)
比較廣域的庄境公廟,也可當成自己家事物(也是在地人的文化面子)。我們放得下嗎?
- Aug 02 Tue 2016 02:10
廟口的藝文活動談主客之間的禮貌與禁忌

- Jul 17 Sun 2016 21:12
在地文化尊嚴不可被侵犯
廟口講古行動背後,有個嚴肅的課題,也有人與土地的感情,更有主客之間的禮數須要被遵守 。
「在地的文化尊嚴」建立在自我文化的認同之上。有了這個,才能從身為地主的光榮,展現主人的氣度。身為客人的節度,必須在分寸之間拿揑。不可因為熟絡而有半分的逾越。一旦造次了,那份情義就可能被損傷。
我的朋友啊…您們疼惜喜斌,認同「推動在地文化認同和自信」這個理念。想把這個介紹給您的好朋友。(請仔細讀這一段,是認同理念,不是替喜斌爭取上台講古的機會。只要地方有在地文化自信,找個在地人出來和大家說自己家鄉廟的裝飾作品的故事,都算是支持這個理念;請別誤會我的意思。)您只要把活動的形式和趣味,告訴您的朋友就好。讓您的朋友參考即可。
要不要辦?有沒有興趣?適不適合舉行?什麼時候辦?全部要由您的朋友做內部的考量。(這些都不是身為朋友的你我,所能取代和逾越的。)⋯⋯
假如您的朋友覺得有意思,想辦。那麼後面的準備事項,他都必須有所安排。他可能須要您的幫忙支援器材等等,會委託您去辦理。但請我友注意,不管您參與的程度多重,多廣。您只能是協助,不會變成主辦。而身為您朋友的我也只是一個講者,不是主持人。
我友,千萬不要因為想要幫喜斌的忙,而讓您的朋友產生困擾。對於誰去替喜斌找到願意出面主辦活動的。於在下來說,不管是參加者,或是推薦者,對我來說都是同樣重要的貴人。
但想用這個去跟朋友炫耀什麼的(我沒那麼偽大啦~笑~),可能會讓您失望了。(這個情,在下心領。)
- Jul 13 Wed 2016 19:51
兩人一般心,有錢堪買金/一人一樣心,無錢可買針
以我的思考,請雙方試著提出「具體案例」,讓彼此有實物可看。
「特別是主拆重建的一方」,須把「建商團隊」明確指出,並列舉已完成的建案供眾爐下前往觀察。
因為舊廟一拆就回不來了。有必要審慎以對。
假如連溝通都不願意?坦誠說明也做不到?或連出門去看看也不想,叫鄉親怎麼出手一塊做事呢?
就像一個人要蓋自己要住的房子,也會去左右鄰居看看,讓心裡有個藍圖。
再說,一庄一境的公廟底下的眾福戶弟子,牽來攀去都有些親友關係,路頭路尾相砥著(街頭巷尾總會相見)。
找些機會和大家閑聊。同理心而已,都是為神明和合境平安的共同目的設想,沒理由置之度外。
要拆,要修?得繼續下去。自己的庄頭廟搞到這個樣子,對媽祖說不過去。
手背手心都是肉,這樣子婆仔看了也會傷心難過。
(吾輩只是個局外人。這些話,用得到的鄉親不必註明出處,用您的身份和口吻說出即可。在下完全拋棄這篇短文的著作權。且不負任何法律責任。我網路拼湊來的啦!謹供參考。)
- Jul 05 Tue 2016 22:03
自己的家鄉講故事~姑婆在,我安心
2016年七月二日下午,我們在虎尾鎮上的雲林故事館中,講故事。家鄉,我請出了親姑婆坐鎮。有她老人家在場,讓我感到有份從來沒有的安全感。
這幾年來只要回虎尾,三不五時就會去找她聊天。她不見得完全知道我在做些什麼事,但信任我所跟她講的任何一句話。
[你來來去去那麼忙,可別餓著自己哦;要吃哦,別太省自己了;你去講古.......]
她無時叮嚀我要懂得照顧自己。她似乎什麼都知道,但她從未問我一句[做那些事情會不會有錢,肚子能飽嗎?]
每每總要我坐下來吃這吃那。
當書即將上市之前,公司徵詢我的意見,看看家鄉虎尾或土庫哪個地方適合辦一場故事。
那時我心裡想,如何讓家人也來聽聽我的工作狀態。最少讓他們能夠放點心。
我推薦了[雲林故事館]。距離適中,我能請得出老人家,讓她看看這個後頭侄孫所做的事情。
家鄉講古,有別於其他地方的人情事物。在自己家鄉上場,我沒理由推銷個人理念。特別是在若干年後經過一些磨折之後。
我單純講故事。講西遊記。孫悟空大鬧天宮到魏徵斬龍,然後李世民遊地府接上唐僧揭佛符放出被壓如來佛祖五指山下五百年的孫悟空。
館方人員親切接待我的姑婆,她坐在我正前方。我站在她的左前方一點。
中間是朋友帶著小朋友一起來聽故事。
從石頭迸出來的石猴,吱吱叫著到處問,有猴要和牠當朋友嗎?
小朋友很配合演出。不要,不要,不要。石猴不死心的從左邊問到右邊,好不容易交到了猴生中第一個朋友。然後快樂的長大。
石猴長大以後,學習新知,學會七十二變,大鬧水晶宮,戲弄蟠桃園裡的採桃仙子。又大鬧天庭的轟趴。
此起彼落的笑聲,讓老人家笑顏頻頻。
我居然講了一個半小時還沒翻到第二張簡報圖片。(實在對不起大家了~)
從台中來的,莿桐,斗南,斗六.......。(遠道而來的朋友原諒喜斌不一一唱名道謝,深怕掛一漏萬反而失禮。您們真心熱情支持鼓勵。我感銘在心。)
出版社帶來幾本書居然賣到沒貨。
(其實我真的近鄉情怯。不敢讓公司來者太過操勞把書帶來帶去。而這裡也是少有的講古地點無售拙作的地方。以致[項羽](向隅)又出現了。)
兩本一起使用效果加倍。(完全置入性行銷)
故事,簽書都告一個段落,準備載姑婆回家。
姑婆疼孫,要我載她到麥當當。她的心意我懂,順老人家的意思。
我們在那裡喝了杯涼的。她還一直要我再點個點心吃吃,補充體力。
[真的不餓,這樣就可以了。]載姑婆回家後,我才騎車去寄。
改搭公司專員派來的車前往嘉義準備下一場。
- Jun 13 Mon 2016 20:18
一塊裝著種子的磚頭
一本舊作重出的書,即將上市。幾多親友無不熱情以盼,並且在力道所及之處幫忙照顧。這點喜斌銘感五內。(但我不能以身相許啦,呵呵~)
小的深知謙受益滿招損。個人雖然做不到[溫良恭儉讓](還是恭謙讓?),總之,自己幾兩重,個人清楚明白。有機會出書,那是多少貴人朋友相幫才促成的。一個人看不完天下書,我只是個喜歡說故事的人。連文史工作者的行列也沒我的席次。這點個人完全體會。
然而,就像農家人種植出作物,一樣。種出來的就是要賣錢。這種事情再低調,全家可能得勒肚皮過日了。大人受得住,小孩你讓他一天不吃試試。東西好不好,騙不了眼耳手腳。
生意人看完貨,多少要賣?農人反問,您出多少?鄰家比你這好,四十八,你的,四十七好否?農人接口,我的雖然他個頭大,但個個勻稱,實心紮腹,五十如何?一來一往之間,四十九就要拍版!加個五毛如何?那個[死狗](49)不好聽。成交。
上週,友者幾位向我問道買書事宜。一來我還沒拿到。再則我回想過去這段日子,想到一件事。一本書的完成不止是[寫作者]一個的投資而已。像我幾本書都是和出版社合作完成的。寫好,編好,印好,到上到通路上,等待讀者青眼垂觀⋯⋯。這當中,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才能讓[它]上台跟大家見面。假如,我直接和友人完成買賣的行為。就算我是全折出售。通路商,他們會不會就沒人光顧了。更別說作者還有個人情價[打折]。若再有作者簽名當做誘因?(其實,我覺得那是朋友讀者和寫作者心靈相通的一刻。但對於保值真有其價嗎?個人懷疑。)這麼一來,又一來。通路商根本連還手的本錢都沒有了。然後,小事則是這作者的書,以後全部拒絕進貨。大則,大家都不要玩了。等到那天。書店,書局,全部下課。
因此,我要跟我的好朋友,疼惜喜斌的朋友拜託一下。如果你們要幫忙推廣在下那個小小的理念[推廣在地文認同與自信],想使用這本書當工具。讓喜斌麻煩一下。多透過[通路商]進行買賣,讓通路商因為大家對小弟的愛護,多幾筆[交易紀錄]。
這樣子,他們才會繼續進貨,一本書才不會只是在新書展售期存活在書店一個月而已。他們才願意隨時保持架上有這本書。讓其他愛冊人逛書店的時候,看到就帶得回家。
後記:這本書只是一,但是~
[在地文化認同與自信]和[在地的文化尊嚴],我希望讓
至於種子灑下之後,能不
水份陽光能不能讓它繼續成
我想這就不是寫作者和播植人所能掌握的事了。
- Jun 07 Tue 2016 20:08
庄境公廟的整修與重建?
只要能做出比前面的作品還漂亮的作品,以良善的風俗思考進行新的規劃;
個人受到彥伯的啟發之後,已經能接受[新做的東西]了。
修復~只要以延續對歷史’藝術(如主題.線條.構圖.佈局.顏色等等,做為學術科學研究教學之用)就可以了。
在主體結構安全至上的原則下,裝飾工程的部份,應該是讓匠司有傳承的工作空間。
個人還是想提出一個呼籲。
要蓋,如果能找到好團隊好司阜,蓋出比前人舊做更好的廟,就放手去做。
這只有一個小小的心願,請不要任意丟掉刻寫著先人名諱構件。若能使用,請盡量。因為只有那些才是一地的歷史見證。
沒那五六十,七八十年前的文字圖件,是接不起來一座廟百年的歷史的。
如果做不到;請您們還是以修得最少,動得最少的思考去做。
因為,新的做出來之後,被人用舊的照片和舊作相比。
主其事者和捐獻者的芳名,恐怕要自慚形穢。
地方文化水平的形像,也連同呈現[退步的鐵證]。
後註:我沒說匠司包商的大名。
那關係著預算和成本多種因素,恐怕不是司阜們能左右的。
皇帝不差餓兵。這點個人還算清楚。
但您們或可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工作尊嚴和文化藝術的傳承做一些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