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對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的誤解與認識

分類:雜記
2008/10/04 10:02
 

這個誤會真是大了。約莫七月左右,有緣結識旅遊報導的雜誌社編輯,對於希望我幫忙寫篇台灣精緻旅遊。發表過一篇親近台灣文章之後,編輯要我再寫一篇關於濕地生態的報導,且特別指定花蓮的馬太鞍濕地生態。印象中馬太鞍這個地名很難與濕地生態產生聯結,上網搜尋看到的相片也很難讓人產生聯想。經過一番討論,最後還是以其他景點報導取代。但馬太鞍這個影子卻留在我腦海中遊來遊去。

 

十月初終於有機會帶朋友到花蓮旅行,馬太鞍,當然被我列入重要景點(其實客人行程中的每個景點,在我心目中都是重要的)。

 

在等待老師到達之前與朋友參觀週遭環境(這時還沒發現熟悉的景物)。等到接待的解說老師吳先生出現,帶我們走入園區開始為我導覽後,來到小木屋前──這裡我不是來過嗎?

 

馬太鞍生態園區位於中央山脈馬錫山山腳下,是一處淡水沼澤濕地,有芙登溪蜿蜒流經其中,南北長兩公里、東西寬約五百公尺,面積近百公頃,是台灣原住民阿美族最大的社區部落。名稱的由來,據說是沿用日據時期日本人稱呼而來。馬太鞍原來是遍植「長滿樹豆之地」而命名。

 

小木屋旁有一條小溪,溪裡有樹枝和竹子做的讓魚住的套房。這個地方我去年真的來過。(回想起來,那時並未認真聽講,或是說,我根本失了魂。)

 

在一片綠意中放眼望去,淨是低矮水草或是當地的原生植被;十月份裡仍有野薑花開著。台灣特有種俗稱水蓮花的台灣萍蓬草,頂著一頭鮮黃在碧綠的池糖裡用力的開著;幾柄硬是不低頭的荷葉替泥裡的蓮藕賣力吸收日月精華;月桃花果已經裂開,散發特殊的香氣等待客人品嚐,老師說這可是製造仁丹的原料(口味兒,銀色的,老牌提神含錠。)。這片濕地裡還有很多寶物等著出場,吳老師看大家專注聆聽乾脆把看私房菜一道又一道的端了出來。……兩棵水柳樹著客人走入自然河道生態最初的美麗世界,而那高高的水泥河岸是破壞生態的魔爪。他又說水泥檔得了少少的雨水,卻對三百公厘的瞬間雨量臣服;沼澤該是雨季到來的行水區,如今變成人們和老天討飯吃的財產,吳老師更說:有時雨水會流入人類居住的聚落裡,加倍地要回去。

 

園區裡幾個水磄中有紅冠水雞向遊客探頭,惹得眾人陣陣歡呼。河道裡有原住民捕魚的設施「馬告」,利用竹子和枯樹枝葉覆於行水區裡,水從馬告下方流過,竹管中會有魚蝦在裡面躲著,阿美族人要吃多少才捉多少,不過度捕撈,……

 

馬太鞍,又讓我上了一課。濕地,很久以來我都以狹隘的思維在看待,總覺得只有出海口或河邊一大片灰色泥灘,有紅樹林水筆仔或小蝦小蟹和飛來飛去的候鳥才叫濕地。

 

其實馬太鞍生態園區離花蓮光復糖廠很近,常被當成享用原住民風味餐的地方。但是,馬太鞍──應該不止如此吧?至少朋友告訴我的不止這些,他還說:有一道石頭火鍋讓人回味再三,還有一道塩烤吳郭魚也讓他唇齒留香。他還說雖然食材平凡,但烹煮過程頗為費時,沒事先預約是吃不到這兩道料理的。

 

在結束遊園之後抵達餐廳,看到廚師正烤著幾塊石頭心想,那應該是中餐要用的材料。老實說,個人對吃不怎麼內行,但看到餐廳廚師細心準備的過程,就已受吸引。用餐時廚師把烤了兩三個小時的石頭放進擺著魚蝦菜蔬的湯裡,滾著氣泡的熱湯和急衝屋頂的蒸氣,雖然是十月颱風過後算是秋風乍起時分,後山的午後並不十分炎熱,但廚師額頭上仍冒著汗珠。湯汁滾了兩次後廚師舀起一顆稍大的石頭後說:請慢用。鮮美的魚湯入口,在潛意識中剛剛那精彩的一幕已悄悄幫廚師打上破表的分數。朋友們的感覺呢?其他的料理呢?……通通滿分。

 

再回頭看著網路上各大旅行社的行程表,馬太鞍只是個用餐的地方,會有遊客像我們這麼幸運停留兩三個鐘頭,貼近她,欣賞她的美嗎?也許,在未來的日子裡,當我再帶著遠道而來的客人準備過站馬太鞍時,我知道要如何把這塊濕地裡的故事和景物利用機會介紹他們。因為這裡除了翠鳥山林之外,還有一段生態保育的故事在裡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