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把回應朋友貼文的話帶回來,跟我友分享。分享的只是我們家鄉一點局部的臘月習俗。您們的家鄉也許不一樣。套一句台東老友拾壹兄說的,[歡喜就好,沒有對錯。]隨人公媽隨人在,管別人家吃捨好料的,再好都是人家的。自己種一欉卡贏看別人。
 
[依照你家庭傳承的理解最重要。]溫老師這句話讓我想起兩三年前受記者訪問時的一句叮嚀~民俗沒有專家,想學習,就從家族裡面去找。(如果自己小家庭沒在拜,就回去找婆婆問,如果婆婆[夫家]也沒,就去問叔伯家。再問不到,就去問左右隣居。)外面的,一地一俗。只看表像,學回來的也只是皮層的東西。那些儀禮是要時間和生活去內化的。
 
我們老家那邊的習俗,在臘月二十三四之間,注重炊粿。
而到二十四這天,家裡會開始打掃。一般都是我們這群讀冊仔的工作。洗刷窗戶,清塵。床舖木板等等能洗都拿出來洗。但門聯一定要留在除夕當天才能撕下。順便擦一下門額柱,然後貼上新的春聯。
 
二十四這天,並無送灶司也無送神這個儀禮。但二十四天,有個來年氣象預報。
 
看看有沒有下雨或炊南風。如果有,明年的颱風就多。
二四預報四月,二五,五月。二六,六月,......以此類推。
 
也有朋友閒聊時會問我,什麼年節要怎麼拜,哪些神明怎麼拜的。一般情形,我不會直接回答。(以前或許會,但是後來不想把自己的片面知見變成人家的困擾。)我會請他回去問家裡的長輩。當然我會猜測他可能因為各種成長因素,所以不清楚家裡的節慶是怎麼拜的。
 
但這個我卻不能直言提問,原因,容易踫觸人家心中的隱痛,那很殘忍,我不願去做。所以我才會鼓勵他,回去跟長輩,跟宗親和左右隣居一起做個幾年自然就會了。
 
風俗拜拜,在台灣已經內化到生活血液裡頭去了。它沒辦法和四季和土地人情分開。一旦分開,就不叫民俗。
 
這是我個人的觀念。也許您有不一樣的想法。但我尊重您,也希望君子也能尊重我們的一樣。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坑嘉興宮 (44).JPG

房子和萬物一樣,會衰老。但是廟宇,是地方人士共同營造的藝術。特別是廟裡常有具備文化藝術的物件,那些雕樑畫棟都可以代表當年的藝術風範。而且那些部份的損壞程度,也因為它們處在通風透氣的部份,都會比樑柱來得輕微。屋頂破損,樑柱壞掉,都是可以修換的。(台灣有很多古廟修復成功的案例)。

在地人士對自己公廟的文化自信薄弱,才是拆舊建新最大的殺手。而不是廟宇的損害程度的高低。

二十年前所拆建的,我們不敢以今天的文化思維去批評他。 當年,還可以說大家有志一同,重建的聲音一致。不會說因為拆或留,把一個地方撕裂成兩方對立。 讓人感到失望的是,到今天還有人執其迷悟,把與他們不同思維的建言者,譏諷指責。

雖然有前人的言語說不著於相。但在廟裡這些[寶相]卻是一代一代匠師手底下的技藝去做出來的。只要藝,便有美醜。如果物沒壞。或是在仍可見用的情況下,在沒自信找到能做的比舊物還好的匠司時,(如果已找到匠司,至少可以去看他的作品,能比原物好的,再請他來重做。)

我們今天看到的是,重塑出來的金身,遠遠不如舊相。而主事者卻因為自己的審美觀念低落,還以[新]而沾沾自喜。那才叫人為之嘆息。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年六房媽竹腳寮過爐二重溝 (128).JPG

2014年12月4日雲林草湖鄭侯府迎五年王前一天叩謝神恩 (2).JPG

如果按今天環保署和某些文化局處的政策,強勢推行~禁香,封金爐。

未來~香火大廟想[香火鼎盛]?恐怕會變成油香難濟。

根據個人對台灣人的民風觀察是這樣的。如果一個人興沖沖的帶了主人家不喜歡的東西去拜訪,主人看見之後,可能直接婉拒。或是雖然收下來,卻隨意擺放一邊。等到客人下次到時,卻發現自己上回來帶來的禮物被放在牆角。這樣子日後客人可能會覺得~人家並不歡迎自己。既然如此,何必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

台灣人的民情,有求於人時,雖然不見得一定要備大禮,但見面的禮數不敢沒有。(不然新年行春各大小超商店家擺出來的禮品賣給誰?

民俗中,信徒對神明的禮,是香燭金帛,而供品是一份心意,拜過之後是要帶回家[吃平安]的。有人喊出[以米代金],(以錢代金=錢來啦.廟方替你作愛心?)站在民俗禮節中,米是米,金是金,兩種的功用是不一樣的。

叫信徒不必對神明燒香化紙?是對民俗的一種侵犯。不是導引。

真的要改善環境汙染的問題,必需從原料和製程去管控。質量,一分錢一分貨。但不管怎樣,金香炮燭都要信徒用錢去買來的。但把民俗中的金香所產生的煙霧,當成空汙的頭號敵人?那樣子如何向人民解釋石化工廠和各地工廠日日夜夜排出的黑煙和排放的汙水?

今天,連某些地方政府的文化局也站出來貼告示要求封爐減香,說為了保護古蹟文化藝術。

可是從他們對自己管轄的區域裡,那些文化資產的態度?敝人真的替他的文化人格,感到憂慮~能相信他真的有把文化資產,當成一回事嗎?他對文化資產的觀念,具足理解民俗文化藝術的意義嗎?

這東西,信徒不敢用免錢。那等於是替他人在祈福。好比古代富家人請奴僕替他送禮到人家家裡去一樣。奴僕的功德只有忠於主人那份。其他都是出錢的人才能獲得。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去年寒假洪育基金會營隊鄉土課程開始,我就以學區所在地的庄頭廟做為上課的主要內容。也從那時起,回頭思考我們自己對於母土文化的忽略,竟然會影響到往後學習的障礙!?有多嚴重。

 

鄉村=沒有文化,民俗是不文明和汙染迷信的等號。幾乎所有的罪惡都要被歸納到田庄,南部一詞。

 

然而,其實在都會地區的民俗活動,卻常被視為阻礙交通,空氣,燥音等等。真正的老台北人,其實沒好過哪裡。之於民俗廟宇,也是無奈一族。)

 

然而鄉下真的會像都會,或街市上的人們所說,都是落伍和不文明,沒有文化的地方嗎?

 

==================================

那些自許為都會的城市人,往回推溯,兩代,或三代前,可能就是今天的田莊旅外定居下來的。

鄉親~請問,爾叨位郎?
(先生,敢問,您哪裡人?)

還有和我們一同讀過國中,高中的同學,他的父母親,可能正是在那個[顛沛流離]的年代,不得不離鄉背井,遠[遊]的少年。日久他鄉即故鄉。但是讓我好奇的是~那時候,在他的老家,應該也有些屬於天地日月星辰歲時節慶的[民俗祭典]吧。只是他們在少時就[不得不]離開家鄉。那些屬於鄉鎮庄境的迎神祭典,還不到深刻於血液當中,就離開他的原生家庭了。之後中國又發生了[文革][破四舊](無神論)。連文化的根都失去的人啊。除了中國人之外,還能叫哪裡人?受洗,皈依都是可以讓惶恐無助的心,有個可以靠岸的依護。

希望,有一天每個人都可以大方,勇敢的說出~我是oo人。

我沒受洗,也沒皈依(年少被帶去信教,禮拜,朝山的不算)

我是雲林人

==============================

可是當我重頭尋起,重新關注鄉間一座座大小不一的廟宇時,那大片五顏六色的裝飾作品,卻又對我提出另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文化藝術的認知,房子蓋起來水電設施弄好,隔個裡外空間就好,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錢做那些純裝飾的燕尾翹脊,雕龍塑鳳,又加那麼多石木雕刻乃至交趾剪黏呢?難不成那些捐錢的人們全都只向神明討個歡心,求平安而已?!

 

做出來那些作品有人看嗎?如果沒有,為什麼一直有人要做下去呢?怎麼晚近二十年蓋出來的廟宇,屋頂上的人物戲文怎麼讓人越看越難懂?反而那些更早的,更舊更老的作品只要稍加用力就可認出是三國還是封神演義。越新的廟,越離五線譜。[湯商聘伊尹],[成湯聘伊寅]全都來了。網目斗栱上的人物豎材千百尊拼不出一場戲文,說不上一齣故事。文武對不見了,左右鏡像對望,上一個[執旗將軍],下一個[將軍執旗]。

 

台灣法令管到建築執照,消防,水土保持,幾乎無所不管;就是不管這些圖案有無錯置。老人仙翁跑去顧虎平,鍾馗站在龍邊揮動寶劍。這些在老一點的廟裡幾乎沒見過。現在卻是共相。忠孝廉節按照順序排列也會搞到[內無忠孝,外無廉節]。中港間舉目張望要看到三隻白鶴加一隻,除非匠師精心佈局,不然可以說不見容於鄉耆的眼底。至於宛如[亂針刺繡]的擺置,則是多到難以數計。錢,都花在刀口上了嗎?捐了錢的信徒還有權利監督[受眾人委託的董監事會或管理委員會]嗎?

 

這些現像看到眼裡,卻不容我對小朋友說在嘴裡。那畢竟無益於教育的目的。他們還太小,才剛在學習。這些大人世界的陰暗面,還不適合他們的年紀。可是我站到講台上,既無法說謊話,又不能講實話。只好挑出[能夠讚美的點]向他們介紹自己家鄉的[文化圖像]。四隻腳的叫獸,兩隻腳的是人,天空飛的是鳥。水裡游的是魚蝦。三仙老公仔標一般來說,還不會錯。

 

於是我更要認真的走進他們學校所在的庄頭,尋訪幾座少被傳誦的庄頭廟。因為我知道在他們小小的心靈中,那個端坐中尊的神明肯定與他們家的親人有著不可分離的情感。神明住的房子裡外,有些動植物的裝飾品。受過香火的。肯定有些靈性。[那是你家的,我家的,還有他家的。因為上面有他,有你,有我阿公,阿爸的名字,全都列在芳名錄上。]

 

三英戰呂布]便成此境居民的共同文化圖像。嗯~那個呂布長得有點失禮?不管,至少是大家共有的文化資產。有朝一日等這群小學生長大以後,能夠替大家效力的一天,再請更好的師父再做出更俊的呂奉先。(但這尊醜醜的呂先生要把他留下來說阿公,阿爸起造本廟的歷史見證。)]

我希望在小朋友的心中,也會有這樣的願想。

 

虎牢關保安宮戲碼篇 (106).JPG

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潘麗水,民國六十二年畫作

 

三仙對正 (2)

福祿壽三星拱照,淋燙,近三四十年來所重修的廟宇屋頂常見的吉祥人物.民間信仰說他們能賜給人們~財子壽.

 

20160731石雕 (26)

姜皇后,訓斥被狐狸精附身的妲己。薑=姜=薑。在中國這兩個字怎麼區分我不知道。但在台灣,這兩字各有其意。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年3月20日南投竹山社寮開基媽回鑾四里富州里請駕巡安遶境 (59).JPG

(附圖,這是一場由年輕人自主性的發起參與,有規矩,有禮數的庄境慶典.[南投竹山社寮四里媽祖回鑾])

 

民俗慶典,民俗,真的只有優點而百無一短嗎?
 
其實不必從網客對迎神賽會的批評,光從自身的成長過程中,也能知道一些劣性的行為或對新時代的生活,所產生的影響。
 
正如個人常講的,信仰,只要是信仰,就有它不理性地方。信者有時過於痴迷於無形的力量,忽略事實真相。廟會遶境時因為人多了,勢必然重了些。持重而忽略了旁邊的行人車輪行的權利。再來,關於鞭炮的施放,真的也常見為人詬病的瘋狂詐放。陣頭爭強鬥勝的也層出不窮。
 
這些事情,不光是受到影響的人會提出異議,就算是拿香拜拜的,內部也不是沒看到,會管的。有人在管的。誰會管。他的左右鄰居,他的父母兄長都會管。
 
而私人神壇的行為,它所影響的是左右四隣。一般來說,以我個人的習慣,如果要讓我樂於觀看[私人宮廟]的慶典,我第一個會從鄰居和他們的互動關係,做為要不要深入關懷的要項。如果一個四鄰不諧的宮壇,我沒第二句話,轉頭離開。不會讓我有更進一步的行動和言語。就算他們神明興到會吃糕仔,我也不會浪費我一塊錢去燒香。
 
新的時代,但人的心依然追求的富貴錢財。
 
民俗的副作用,就是要塞耳朵,掃垃圾。我們從自身的習俗中,不會只看到正面的行為,而刻意忽略負面的事情。民情中,長輩和隣居,多少還是會在適當的時候,給些教導。就像少年十五六七的機車聲一樣,就像讀書時外宿的瘋狂行為被人一狀告回家裡一樣。挨罵,扣零用錢。
 
我們一方面,要向政府討一個最起碼的尊重,另一方面卻也要面對正在進行中的怪現像。民俗,以當今的現狀來說,可說是內憂外患。我們沒辦法要求大家跟我們一樣想。也不可能去改變他們的行為和習慣。
 
我們只能從這麼多的情狀裡面,找些正向的出來討論。希望的是,有人願意正向去思考,把一些被人垢病的場面,做一點點修正。我們從舊社會中曾經出現的[最美的紀錄,最低的紀錄]當做追尋的目標。(最美的紀錄是人文藝術的溫暖,最低的紀錄是鞭炮金紙的適量)
 
這些事情,我個人所站的立場是,自己人的行為要自己負責。不要等到出了事情,被人家說了,罵了,批評了,才來罵自己(的小孩)給人家看。我把這個稱為臉皮事,稱這個叫做[文化尊嚴]。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