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分類:雜記

2010/03/24 10:33

引用報導

耶穌「最後的晚餐」越吃越多

中廣 更新日期:2010/03/24 10:05

美國兩名學者,在研究過52幅從西元一千年到兩千年之間,以耶穌「最後的晚餐」為主題所畫的畫作,發現最後晚餐裡的食物,一年比一年要多。......[摘錄段落,餘請按上方連結。]

 

本文..

淺談傳統民俗畫作的演進

就以這份報導為引,西洋美術在西元一千年到兩千年,約有一千年間的跨距裡,從52幅同題作品加以分析發現這個有趣的現象。包括人物的的頭身比例,食物的數量,都有明顯的差異。

 

我以六七年的時間走訪台灣廟宇,把各類作品和不同匠師及不同年代的同名作品,擺在一塊時也發現類似的趣味。

 

台灣的漢文化從明清時代大量移入台灣,歷朝匠師隨著台灣發展過程,將這些傳統故事施作於廟堂之上。初時可能仍以原型呈現,但這些作品在台灣進化腳步催化之下,不斷吸收新的元素,農業社會演進速度緩慢,但是仍具動能,到了日治時期,受到教育的影響,西化腳步加快,匠師受到某部份的刺激,創作有了改變。輸人不輸陣,或許由業主要求求新求變,或是匠師本身自我創發的因子,促使他們有了新樣的作品產生。然而作品仍以傳統文化為底,主角人物變化在固定的故事裡仍可保留原型。可是在配角人物上,因篇幅或大或小的變化之中,匠師按業主及工資多寡、空間大小,有了增減。

 

以〔百壽圖〕趙嚴求壽為例,百壽圖以三國演義敍述的故事來說,孝子趙嚴年十九,一日被管輅遇到,管輅看趙嚴印堂發黑,暗地幫他卜算吉凶,誰知不算還好,一算發現他命中註定夭折,活不過十九歲。管輅憐他父親日後無人奉養,教他準備酒肉上山,躲到山石後面等待。若有兩個人坐在石頭上下棋,等到他們熱衷棋局之時進上酒肉,等仙人吃過酒肉下完棋後再哀求他們,應該會有好的結果,......。

 

按照演義的情節,此時山上應該只有南北斗和趙嚴三人,但是很多地方同名作品卻見多了一名童子。不管圖中幾人,觀者以故事說古,從進酒食的童子和對坐的一白一黑仙人來看,都不會產生誤解,就算題名不同,也不會造成差異。有的寫百壽圖,也有的用管輅知機。在這些幾近固定的傳說典故,被一代代流傳下來,人物造型也跟著師承而廣披四方,各門各派粉本有一定的樣式,有些畫派的人物只要看過一次,就讓人永遠記得,像第三幅那個咬手指頭的配角童子,連筆觸都有一定的格式。

 

拙作〔聽!台灣廟宇說故事〕我最初的想法,就是想以這種集成比對的方式製成畫冊,讓讀者自己看圖說故事,幸虧在貓頭鷹編輯建議之下,以一圖一文用說故事的型式配上出處廟宇及主圖簡介,用特徵標示的版面和大家相見。由各方反應證實專業的眼光。今天看到這篇報導才體會出來,原來比對的研究需要更高深的學問和更長的時間才有成就。貓頭鷹果然是貓頭鷹,眼光獨具。

 

藝術文化的演進要說到清楚非我能力所及,今天只是順著一顆喜愛鄉土文化的心在走這條路。在這條路上,我從發現的樂趣到發掘作品與土地的故事。也讓我對這塊土地多了幾分認識,再從這些過程看到活生生的溫暖與人性。作品會演進,人物會成長也會老化。我因為看到小地方而感到學識的不足,也因為看到局部進而思考還有更廣闊的天地。一鄉一鎮,一庄一里,大廟和小廟,處處都是集人間大美而成的古董,一座廟宇不論大小,都紀錄一些東西,一些故事。有的是石頭,有的是彩繪,有的木雕有的剪黏或交趾陶。一座廟留下某個師父一些作品,幾間廟宇就可以寫成一部歷史。若是有心,一座小廟宇都能寫成一本聚落史。

 

時代會進步,沒有人有能力阻止。但在創新建設之下,能不能〔刻意〕留點文化在裡面,讓以後的人能夠跟我們一樣,享受古今對照的樂趣。西洋繪畫和西方科技能做的,台灣也做得到。你說是嗎?

 



 

百壽圖,蔡龍進,有麗水版的古味。

 

 

 

百壽圖,洪平順作。

 

 

 

百壽圖,潘岳雄作,潘麗水子。

 

 

 

百壽圖,作者不詳。

 

趙嚴:星君,我們好像進入太極一樣,一下子在高山上,一下子又變成空曠的地方。

 

南斗星君:好像進入愛麗絲夢遊仙境,來到西方世界。

 

趙嚴:西方世界,我死了嗎?不然怎麼會在西方極樂世界。

 

北斗星君:西方世界沒比東方世界好,我帶你要三十三天外的離恨天玩玩。

 

趙嚴:我不要,阮老爸還在家裡等我,不回去他會擔心。

 

南斗星君:果然是孝子,好了,你可以回去了。

 

阿ㄐ:嚴嚴,換人了啦,你拿到延長壽命的寶物了,可以回來,換我玩了。

 

北斗星君:南斗,他們在說什麼我怎麼聽不懂。

 

阿童:他們在玩網路角色扮演,很流行哦。

 

北斗星君:要怎麼玩?

 

阿童:只要把趙嚴手中的盤子拿到,就可以自由出入時空了。

 

北斗星君:趙嚴,我幾萬歲了,沒看過這種東西,給我看一下。

 

趙嚴:諾,請看。

 

北斗星君:南斗,拉我的手,我們下凡去看看新世界,走。

 

趙嚴:喂,喂,星君。我不會下棋啦。 

 

對白設計,喜開郎。內容與原著無關,意者請見三國演義或聽!台灣廟宇說故事。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類:雜記

2010/04/01 00:46

這篇是在網友格中看到刨刀刨下的薄木片想起的往事,寫得有點感性,捨不得,特別帶回來貼成一篇,和大家分享。

 

小時候看叔叔製作家俱(菜廚),每次放學回家就會看到地上多了好多〔刨刀連〕,那些刨刀連都會被收起來給我老阿祖〔阿公的母親〕當柴引。老阿祖雖然有我阿公和叔公兩個兒子,但從我懂事以來,就是自炊自食,到他仙逝前兩三年才因開盲腸康復後,輪流在兩個兒子飯桌上〔吃伙口〕(那時我已經出社會了)。

 

那時,每次幫阿祖點柴火,都會聞到好香好香的檜木味。

 

童年不會想那麼多,一直以為老人家就是要自己煑自己吃。到長大以後才知道那其中有著小孩不懂的事。但我沒聽過老阿祖唸一句我聽不懂的話。反而我吃過他好多好多他煮的飯菜。他還教我煮菜;那時國中,放暑假。我行動小有不便,沒辦法和大人做太粗重的活(鄉下,只要滿十歲,小男生都得當小大人做些農事),除了除草等輕便的工作之外,就是幫忙帶堂弟妹,每次看媽媽和嬸嬸從田裡插秧回來,滿身汙泥都還沒清洗,還要趕著燒柴煮菜,心裡昇起如果可以幫著煮些菜餚,或許大人回家後就可以吃飯,不用再忙著煮二頓。但要怎麼煮呢,〔電鍋煮飯是小三開始學會的,但煮菜,對一個鄉下小男生而言,好像沒特別被要求得學會。〕只好跑去找也在煮午餐的老阿祖,問他麵線湯怎麼煮。阿祖教我,就水下鍋先燒開,等水滾了,麵線再下鍋,等再滾一次,滴幾滴香油,放幾片薑絲,就可以起鍋了,記得不必加鹽巴哦!講完,看我準備再進灶腳,又不放心的問一句,會曉嚒,要我煮一次給你看嗎?會曉啦。就這樣,我開始學會煮很多料理。一直到今天,我最喜歡的食物還是麵線。最好是傳統的手工麵線,那個Q勁是機器做不出來的。

 

之前沒想到有這個親情因素,今天看到大哥這幾張圖片才想到,原來我也犯了,麵線症。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沒辦法阻止時代的脈動,但我們應該有權利選擇

分類:雜記
2010/04/13 00:22

這幾天在網路上偶然間看到這麼一段話。該篇文章裡面,對於自家附近一座近年改建的廟宇,有些不很那個的話語,文章我再三閱讀才讀懂作者的意思。他對自家附近的廟宇,有點不太好跟人訴說的表情。看了之後,我心裡有點難過,感覺上讓人對他有些不好意思,好像我也是讓他有點那個的其中之一。

 

在格子裡,曾發表一些針對新建廟宇的複製又複製,〔反相再貼上〕的裝飾和戲文圖案,有點小小的意見。我無意對任何一間宮廟發出評語。也無意讓任何人傷心或造成反感。我想提出的觀點,其實是呼籲,希望這些為地方、為神明服務的諸公大老們,可以幫十方善信看緊每一分敬心奉獻給神明的血汗錢。

 

每個信徒對於救世救人的神聖仙佛,自有一份對神明再造之恩所虔敬的答報,他們或許自謙綿薄之力,可是大家能夠體會,那些綿薄之力,可能是一家幾日的花用,也可能是畢生撿腸捻肚的積蓄。

 

古早人捐一對龍柱,施一方花窗、員光,或是一堵門邊小幅花鳥。除了捐獻者的芳名之外,裡面的花鳥人物,根據我們今天所看得到的作品發現,那些作品不會出現〔重覆〕的圖樣。更不會看到像橡皮圖章蓋出來的花樣。即便是拼場作品,同一齣戲碼,也沒見過構圖完全一樣的戲文。但是今天,我們在很多地方看到,像工廠生產線製造出的產品,或像電腦不斷複製的東西。舉例來講,網目斗栱間的人物,號稱滿天神將。當我們細細檢視卻發現,重覆情形之高,比軍中閱兵還要整齊,連臉孔都一個樣。所不同的只是錯落交叉而已。我相信,那不會是師父偷工減料。工頭之前還有好幾層,是誰讓師傅人做出令自己也不好交代的作品,讓這些作品置於廟裡讓十方香客指指點點。以前,就算沒有留名,至少我們還可以從訪談中找到幾個大名,如今,我們連師父的名字都找不到。或許吧!就賺個三頓飽,留名,做什麼?

 

話說回頭,不管歷史發生過什麼,我們只能概括承受。新廟還有是有些感人的故事可以講,新廟,裡面還是有些老故戲文可以說。就算是滿天仝款的人物,我們也可以說些故事出來,只不過,我們必需把重建時負責的那個公司或行號,像我們在介紹古早的舊廟曾經付出的芳名一樣,說給後面來的人聽一樣。擇其善而言之。萬不得已,有些警世的故事,也該讓後輩的子弟知道,但千萬記得與人留條路走。套句俗話來說,〔個人造業個人擔〕,莫以前人之非推及後人接承。相反的是,前人遺蔭當說于後人思齊。

 

上個禮拜,受邀到嘉義演講,會後有人提出一個問題,他問:是誰決定匠師施作的戲文。是業主,還是師父?我不便直接回答。

 

說真心話,我並不反對蓋新廟。但近十多年來,我們看到所謂專業人士、蓋廟專家蓋出來的大廟。裡面金璧輝煌,不論石雕、木雕或現代交趾陶滿滿一間。滿到讓人眼花撩亂,滿到眼睛被金光閃到快張不開。可是,當我們瞇起眼睛細細觀望,想要找幾齣戲文,講幾段故事給小朋友聽的時候才發現,網目斗栱中成百上千的豎材人物,竟然拼不成一部故事。五百羅漢鬥觀音?沒有觀世音。孫悟空大鬧天宮、威震水晶宮?或是八仙鬧東海?或是百八神兵天將降臨?神兵人物圖樣數一數,重覆的超過數十件。上百件豎材,圖樣能有十分之一就算不錯了。至於員光,面積較大,可放的角色也比較多,可是看過來看過去,左邊是三英戰呂布,在另一個角落,我們看到呂布戰三英。再另一個不顯眼的地方,還有個劉關張戰虎牢關。孔宣兵阻金雞嶺、廣成子大破金光陣,姜子牙戰趙公明,黃飛虎反五關。翻來印去。這個地方的貂蟬和別個廟裡的拜月,全一個樣。當然,不排除還沒看到的現代精品,仍有人用心在做。

 

雲林海清宮包公廟,在建廟過程中曾去看過,感覺上主事者和匠師有用心幫十方信徒蓋一廟未來的古蹟。不過,落成後還沒去看過。有機會去看過再說。放心啦!不會去放炮啦!

 

增補回覆的留言於後面:

信徒們以最美的心奉獻給神明,石雕,單件看起來很美。但怎麼做的沒看到。

剪黏木雕的美,不容易欣賞箇中的味道,且名字做在上面太小,晚輩又看不到。

 

下次想捐給神明構件,記得拍下師父製作的情形,和完成後的作品。

放大,當成傳家寶掛在家裡最顯眼的地方。這樣,晚輩就知道功德了。

最好全部都捐給實地製作的匠師所作的作品,保留匠師的好作品,同時提供匠師工作機會,一舉數德。

這樣就是最大的功德。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類:雜記

2010/05/12 17:45

是啊,你走了。

最後一次見你,是過年前那一次的聚會吧!你被家人推著,參加我們會員年度大會。

十年了哦!原來我們都認識十來年了。我們同期受訓,幾十個小時的課程,我們都在同個教室上課。室內課結束之後又有為期一年十二次的實習。我們或許一樣,默默跟在前輩旁邊,等有人要求導覽介紹的時候,偷偷學點東西。不夠的,我們會自己去找資料,找課上。我們一起走過那段歲月,雖然期間少有碰面的機會,但我們大概知道彼此。聽說你還是鳥會的資深會友。聽說你也是蘆洲李宅的值班志工。

我在網路用你的名字搜尋,沒發現你的名字和我們服務的單位相連結。其實我的名字也是一樣,我們在服務的單位一向不喜歡張揚。而你的名字在鳥會值班表裡,出現數次。雖然鳥會也是個不喜歡張揚的單位,但至少值班表中可以看到你的名字。

會跟你熟識,主要還是我們會務組織有了大幅度的改變。我們被分到同一組。我們有機會一同研究廟裡各種學問,包括民俗禮儀,建築知識,天南地北都是我們可以探索的資產。我們那時是第三組,我們相約每個月開一次小組會議,每個人都可以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然後在指定的月份一同提出心得,和全體會員分享。記得第一年讀書會,我們經過討論之後和大家分享,三川殿戲文解析(原來那時我就想做這些事了。)第二年計劃研究正殿,打算第三年要以後殿為對象。後來又重新編組,後殿就這樣沒排上研究的進度裡面。我們每兩年重組一次,有一年你以龍為主題發表成果,那場我有出席你們的分享。

還記得有一次小組月會,你帶著你女兒來參加。會中大家討論問題,小朋友靜靜的在一旁玩自己的。對於這份義工的投入,你說,連你老婆都抗議說,乾脆搬去廟裡好了。

想想,哪裡不是!那年廟裡慶成大醮,我們百多個人分次輪班,有的連著幾天幾夜輪流站崗,最後還一起守護壇場,我們嚴遵上意,沒有本人的識別證,連孫悟空變身,我們一個都不放他過。我們一起走過,我們有革命情感。祭典結束之後,我們又化成平常百姓,個個士農工商,等文化祭開鑼,再次變身義工團隊,為保生大帝效勞。

後來,我的工作開始面臨困境,同事一批一批被遣散,我終究沒能抵抗環境的變化,下了車,簽下〔同意書〕離開服務近二十年的公司,那時我心裡是羨慕你的:有家企業可以讓你工作安家,讓你閒聊之餘,看鳥訪古蹟。

接下來,我開始游走於求職櫃檯之間。也曾離開台北回家住了一段時間。那時,雖然繼續輪值古蹟導覽,但我們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少。之於這裡,我們一直沒把這裡在心中的份量排在第二位。

沒有連絡不代表遺忘,沒有消息,有時是好消息。

那年,忽然聽說你身體不適,聽說是〔歹物仔〕。聽說已經侵襲龍骨;很難尋人去問。只能悶著心祝你早日康復。又過了好長一段時間,聽說你身體好轉,可以見見好友,有些朋友去看了,都說精神不錯。

去年,幾次在廟口看到你。精神還不錯,只是沒辦法走路,你太太陪你去做化療,回程轉來跟保生大帝燒香。從你談話當中感覺,你是個很ㄍㄧㄥ的男人。也或許是你樂觀的心性,才沒讓我們看出不好的情緒。如果有,我們能給你怎樣的安慰才好?我也不知道。但你沒有,也許,你只是要讓我們不要太替你感到難過。

你爽朗的笑聲,在耳邊迴旋。十年服務榮譽獎,我們同時拿到。在那之前曾聽說,廟方要頒給你一張〔特別貢獻獎〕,我覺得不妥。我覺得還是跟其他人一樣,就好。也許今天,什麼獎對你來說,都一樣了。只有我覺得不一樣。你的付出,無所求,;你的付出,不在榮顯自我。你的心一直都和大家在一塊,你的家人對你之於社會的服務,可以感到光榮。

吾友 鐵洲

      願你一路好走

弟 喜斌 2010/05/12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類:雜記

2010/05/19 11:26

寒庭過客~踏查日記函亭居說的: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應該多推廣大家紀錄自家在地的文化。〕

 

這句話和喜開郎常講的,〔在地的故事還是要在地人來講,較有味。〕意思一樣。

而且,這句話把鄉土歷史調查的工作直接點出來了。

這也是我多年來一直抱持的理念。

喜開郎不斷推銷,〔鄉親朋友一起調查家鄉的故事〕,其實都圍繞在這上面。

有做過,沒做過,都沒關係。

要的是大家從冷漠到熟悉,把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之間的感情透過一起調查,共同討論,重新培養鄉土情感。至於調查結果怎樣,說真的,我反而不是十分強調。但我珍惜每條線索,重視每個人採得的,分享的資料。

這個過程,大家會看到對歷史,對每個受訪者,包括自己和團隊,能互相尊重。

這是我的經驗。

 

這種事情,有開始,不會有結束。

訪談紀錄,田野採擷的拍攝和影像的錄影。

忠實的寫下來。每個階段都會有新的東西出來。

 

我的經驗是,可以暫時放下,但是,不要輕言放棄。

那只會讓後來的人更難做事。

 

朋友,你有心為這塊土地做點事嗎?

閒暇之餘,歡迎你站出來為你的家,為你居住的這個塊地,做些事。

如果你有錢,但沒閒,是不是可以出點力,讚助這些默默為鄉土做事的傻子們。

文化建設不是口號,它必需有人出錢,有人出力才做得到。

誰說過的:〔書香也要銅臭〕。

又有人說:文化事業是良心事業,不是慈善事業。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