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過年重要的事情之炊粿
那天朋友來訊問我,說家裡長輩在炊粿時有灑鹽米。不知道是為什麼?一時間我也不知原因,只能坦白回訊,不知道。
前日回家時,恰好想到就問家母,母親說,那是因為人情世故間,怕近期有去參與人家的喪事,如弔唁或幫忙,怕甜粿(年糕)蒸不熟,就可能用上的除穢法。有時只是單純想讓蒸年糕順利完成,也可能用上[灑鹽米],不見得就是上述的那個理由。
老人家又說了,民俗中,家中有人往生但還未對年,家裡是不蒸年糕的,包括端午的粽子也不能綁。此時該戶的親近的姻親家,會蒸好年糕送給那主人家,而那人家要回贈糖。(近年來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嚴格了,不然過去的年代,甜粿和粽子(不能整串)是不能亂送的。)
此外,在蒸年糕時,也不可以講不吉利的話,不可問蒸好了沒?否則也可能產生蒸了很久還不熟的情形。
家母說,以前有人在蒸年糕時,有人路過順口說,這年糕可能得用上一牛車的柴才蒸得熟?那人家蒸了好久還是要熟不熟的,最後只能用牛車去載了柴回來(象徵性的放了一點點柴,表示真的用了一牛車的柴去炊粿),把那根柴放進灶裡才把年糕蒸好。
老人家說的,年糕很貴氣,不喜聽到負面的話語,所以在蒸年糕時都要講好話,若有小孩在灶前亂闖,也會說囝仔郎有耳無嘴,灶君公莫見怪。
小時候,一直到國中畢業都我還是個灶前的添材童子。每到過年時節,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有時是二十三就有人炊粿了。老輩的說年糕(甜糕)二三四炊,鹽粿(菜頭粿)二九三十炊。那時節,我是忙著提浸泡過水的米到有電動磨米(田庄叫A粿)的人家排隊,(更早之前是在家的庭院角落有個石磨仔,每到這個時節就有鄰居來借用A粿。電動的是後來才有人買來服務鄉親的。)等到磨成米漿再幫忙提回家。
蒸年糕除了有基本上的米水比例外,在掀開蒸籠時也有特別要注意的事情。手決不能直接橫過籠乘面。民俗中的禁忌我不知道,但物理安全的事我知,如果不避開它,手會被蒸氣燙傷。我遇過一次。
那年,約是國一二左右吧。和長輩一同炊粿,我們想要替鍋子加水--必需用熱水,(從粿氣註:用竹節做成兩邊通透的竹管放置於蒸籠的四個角落,且底下必需對準孔洞,以便在鼎中水被煮沸蒸發後,水變少時好加入熱水之用。)那次,我的右手就順著大人的手勢平移掃過粿面。整個手背被那突然噴出的熱氣蒸過,痛又不敢講,只能趕緊去泡冷水,幸好沒造成傷害,但那記憶卻留下深刻的印像。
民國六零年代中期,很多農家旅外的男子,結婚之後礙於長輩的關係,不得不把老婆留在田庄幫忙。而那時節的女性正處於時代的交替,老輩的希望年輕一輩留在大家庭裡幫忙,但新嫁娘待了一段時日之後,終也步上離鄉共組小家庭。老老人家,再是不甘,還是得面對時代變遷。
大灶,變成小口的瓦斯爐。連灶君的神禡也被退得僅剩觀音媽漆仔上的帥氣畫像與土地公成一對家族早晚奉香的一員。上頭媽祖婆,再上面有觀音佛祖。
那個當年在灶前添柴的顧爐童子,轉眼間也走過半百之年。
過年,當年叔伯輩口中~越來越沒過年的味道了。現在由那個資深的顧爐童子口中講出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