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想汙名化某項事物做法,就是透過媒體把它行動中的某件凸兀的插曲,不去深入事情背後的原因,並且不給于正向建議。

然後向社會不斷的放大,累積。誘引更多人對那特殊情況的指責,然後再去編派他們行為,就是製造問題的原因。


但是等到他們需要那些人的選票之時,卻又擺低姿態求爺告奶的到廟埕拜拜,敬奉香茗。

那聲[多謝鳴炮?]不知道他們還記不記得?

那些替他們揚名的民間藝術的電音太子?

他們還記得來自哪裡嗎?

 

 

除卻來台六七十年的已歸化為台灣人的戰後來台者之外,哪幾個不是父祖輩以上都是傳統家庭長大的?

若把姻親算進來,真正不拜拜的也不算太多。

一般人對傳統民俗跟傳統經濟的關係,多少還不致太過偏離現狀。

沒錯,民俗中是有些場域有些集中施放炮竹和燃燒香燭金紙的情形,但那有集中於特殊的場合和季節。

再則民俗行為裡的炮禮,是人們精神依賴的神明之間[宮與宮]的禮數的送往迎駕的禮的表示。也是一種最高的敬意。

但也只是客至一串,送駕時一串。

當主人的就是這樣才能顯示民俗中的敬意。(那都是要花錢的)

主政者和某些被捐款救助的單位?(我想應該不敢說太多人會這樣想)

最好民間的鞭炮都不要放,把那些錢捐給他們最好。


但是以時代的演進,不少人離開家鄉到都市謀生,家鄉的慶典,一來為了工作不便,沒辦法回去參與。

再來是小孩長大了,要唸書,也放不下。後來也不再回去參加了。

但是他們有在居住的地方[入境隨俗]嗎?

(你要螎入新的庄境,想去扛轎?沒三五年的參與,人家肯給你機會嗎?)
 

民間信仰,雖然有其不理性的地方,但是對社會秩序的安定,其功能,我想應該不比法律和社會規範低吧!
政府管鞭炮的汙染的力氣,怎麼不去努力輔導管制高汙染源的工廠?

 

那天出去看了一下某地的年例慶典,街道兩旁不見一個案桌接駕。

鞭炮聲?

沒有。

鑼鼓喧天?

不再連天架響。

如果不是花圈上和布招寫著某某神明聖誕千和遶境,差一點讓人以為是某個大戶人家送出山。

2016年六房媽竹腳寮過爐二重溝 (44).JPG

2016年六房媽竹腳寮過爐二重溝 (96).JPG

 

會規範低吧!
政府管鞭炮的汙染的力氣,怎麼不去努力輔導管制高汙染源的工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