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分類:搶救文化古蹟事件簿

2013/07/26 22:22

就算只剩最後一塊磚頭還在原地,都不能打消我保護家鄉文化歷史的意志。
大大小小中中人等,不必因為某人的行動而受感召。你搶救的是你自己的文化尊嚴。我悍衛的是我自己的。我要留給我後輩一個可以說我故事的基地,與你無關。至於你要留下什麼給你的下一代,我管不著。而理性的溝通和誠意的互動是我的方法,你不必跟我一樣。要牛喝水~不能強按。如何讓牛覺得牠需喝水再放水桶注入水,是我的方法。。。

 

實我是不能接受鄉人被人騙了還讓人家在背後嘲笑,再繼續發生。

你看,那高大華麗的殿堂裡,數以千萬計的斗栱豎材,屋頂那裝置交趾陶角色錯置,重覆那麼嚴重。

這些情況怎麼還一直在發生,出現。。。。。

說來就讓人替那更多的信徒香客不值。。。。。。。。

保留舊的,其實背後是在防止新的錯誤繼續發生,諸君應知我心?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類:雲林古廟特輯

2007/07/15 23:13


雲林找古廟 北港朝天宮之百代風華

朝天宮不愧為朝天宮。歷經數百年春秋仍然風采依舊。偶而閱讀相關文獻遊記發現,只要是渡海而來的旅人,途經中部,經乎都要為朝天宮留下幾許紀錄。不管是清朝或日據時期,鮮有例外。就算到今天,以雲林難顯於世的困窘中,朝天宮仍是被各類旅遊書籍媒體報導中,最常被拿來當作雲林代表。

朝天宮保存了歷朝的文物,集合島內外各家名師的手藝。從石雕、木雕、交趾陶、剪黏、彩繪……等,都有著極高的水準。

洪坤福,何金龍,陳應彬,江清露……名匠巨作之多,讓人難以計數。有些還是全台獨有;如陳應彬的長枝八卦封上明鏡;文字花窗的功參造化,德配乾坤,憨番扛廟角……等等。每一件都讓人甘願忍受人潮的推擠,為它駐留。(圖為朝天宮偏殿陳應彬的長枝八卦藻井)

朝天宮帶動地方繁榮這已無爭議,身為台灣媽祖聖地的北港,連日據全台皇民化時期都要特別包容,不敢動它分毫。足見朝天宮在世人心中的重要性。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類:雲林古廟特輯

2007/07/15 22:57

對於麥寮鄉的拱範宮有一份特別的情感,我是雲林虎尾人,對鄰近的廟宇有份鄉土的情懷。

拱範宮的建築還保留日據昭和時期的風貌,有傳統匠師對場作的特色,如泉州溪底派和漳州派陳應彬互相溶合的美感。也有台灣早期風格的交趾陶還保留完好的品相,是一座值得保存的古建築。

以拱範宮建築藝術和歷史價值,足可通過二級古蹟的評定,因他的建築雖因三川殿於六十年前後才改成重簷,但主體結構未于破壞,且該次使用之工法尚以傳統木結構和手工玻璃剪黏施工。他保留台灣地傳統建築風格演變的各種風格。這些工法在目前廟宇建築幾已不再採用。雖然六十年代的大理石雕刻不若古早的美感,但將之視為一段變化的過程作品,亦可見證那個時期的年代背景。

這座建築物找得出匠師的有,已故民放藝師薪傳獎得主,黃龜理,台北縣人,在板橋市立文化館有專館展覽其作品。有陳應彬和他的徒弟們,陳專琳,胡賢,陳己堂等人參與其事。

於之對場的有來自當時的〔中華民國福建省泉州惠安溪底村〕的木匠師,其中包括王樹發,王火艾,王錦木等人,這群匠師據說是蓋完南鯤鯓代天府的師父,其中雕刻對場語彙十分明顯。雙方你來我往非常精彩。

石雕匠師也是當時來自對岸的蔣九師,同是惠安石匠,與被李乾朗教授相當讚許的蔣馨同為惠安崇武人士。其孫蔣國振在西螺開設惠安石鋪,民國六十年三川殿昇重簷即是他所負責,形成祖孫作品同現一廟的佳話,不讓其他廟宇專美。

還有台南畫師,也是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潘麗水先生的父親,潘春源,當年也在拱範宮留下作品,今天還能在廟裡找到他的親筆簽名。

能替拱範宮做點什麼?我想,就讓大家都知道拱範宮於麥寮的價值說起吧。

後記:
拱範宮在去年經雲林縣政府兩次公告,終於完整被保存下來。這在其他地方並不多見,鄉親們的辛苦終於有了代價。一個原本靠六輕才被外界認識的偏遠小鄉鎮,一座以匠師之名被搶救下來的老廟,有很多故事得靠它才會說得下去。現為國定古蹟的拱範宮正在整修中。2013/12/20補註.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類:雲林古廟特輯

2007/07/15 23:00

 

古坑除了劍湖山和咖啡聞名全台之外,再來好像就是柳丁了。如果綠色隧道也曾讓古坑的知名度提高。相形之下,鄉民的信仰中心嘉興宮,似乎就跟遊客們緣淺了些。


可是,我卻看到他的美。


嘉興宮主祀池府王爺。根據廟中碑文記載為台南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之二王池府千歲分靈而來。至今已近兩百年。


嘉興宮從開基到今天,一路走來艱辛倍嚐,幾次被外力波及,蓋好了廟又被毀,或為官賊所苦,以致神廟無所依靠。幾經迭起,終於在民國四十八年,在村民同心協力之下,附議當時雲林縣議員劉江河等人之倡建,替池府王爺蓋好廟宇。(現狀)

 

建築體雖然不久,也不是完全按「傳統工法」施作。但裡面的棟架和石雕彩繪卻有獨到之處。在石雕落款有來台北陳冠雄、張木成雕刻(台北知名大廟也有他的作品,請參考李乾朗老師的著作)、(還有另一個名字);彩繪有陳振邦題的字,至於畫師是不是陳振邦則尚待考證(雖然書法題名者為陳振邦,但畫作可能不是他的作品。之前碰到一位老師在陳振邦當校長時任課,提供一點資料給我參考。以上說明。)



光是這幾點就足以稱為古坑之寶,因為要在傳統建築找到匠師的名字,很難。傳統社會中重藝輕匠是普遍的現象,嘉興宮有這麼多位匠師留名於此,真的很不簡單。此外,廟裡的彩繪,經過近五十年的歲月和香火煙塵,還能有此容貌算是神蹟了。落款歲次為庚子年(民國四十九),除了兩幅剝落較為嚴重外,大致上還保持得相當完整。至於剪黏則剩下三川殿對看水車堵,左為五老觀日,右為五子奪魁。


屋頂前年才翻修,剪黏全部改成煵煻。門神已重畫。


三川殿前簷廊上方有螭虎網目斗栱,全廟木作棟架完整,雕刻有古味。整體而言是一座具古風的古早廟。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類:雲林古廟特輯

2007/07/15 23:01


 

雲林找古廟之五 以酸菜揚名的大埤鄉有座三仙亭


說起大埤鄉,有人可能會回答:那裡生產酸菜。沒錯,這個鄉確實以酸菜揚名台灣,只是很多人知道酸菜的味道,問他大埤在哪裡,恐怕沒幾個人知道,更別說是雲林縣第五座寺廟古蹟的三山國王廟會有多少人知道了。


大埤鄉太和街三山國王廟,不久前才剛整修完成,媒體也報導過。


三山國王廟建廟至今有兩百多年,原是客家人的守護神。以明山國王、巾山國王、獨山國王三位王爺為主神;廟有三進,三川殿開三門。正殿,奉祀三山國王,後殿是三山國王三位王爺的夫人們。古蹟範圍應是從三川殿到後殿全部。兩側建築為後期因需要增建的。

 

建築為日據昭和二年到昭和五年間所修建(民國十七年四月改建,民國二十二年八月竣工)目前考證出來的匠師有石雕蔣九。(根據蔣九的孫子,蔣國振先生提供的資料。這樣就比麥寮拱範宮還早了幾年了?若資料可信,那麼蔣九到台灣所雕的第一件作品就不是在麥寮拱範宮了,可是在哪裡呢?我想,留一個空間給未來。)


至於木雕方面,三山國王廟有些作品風格頗似黃龜理的(參考圖片)。廟裡三通五瓜的棟架用料極大,瓜座也是渾圓胖碩那一型,有點似漳州派的陳應彬的特色。後殿有對石雕花鳥柱,雕工不俗。
廟裡木雕,垂花吊籃是鏤空透雕的佳作,豎材的傳奇故事戲曲人物可看性很高,員光亦有精彩的表現。以三國演義居多。三川殿的前簷下有文字網目斗栱,以「三仙亭」為題材,和麥寮拱範宮三川殿裡的「壬申年」及「天」字文字網目斗拱有異曲同工之趣。

 

假設蔣九和黃龜理這兩位匠師都有參與這座廟宇的工程,那麼他們在雲林工作的時空關係可能會是……;當三山國王廟完成後,兩人一起到麥寮拱範宮工作,應會再創佳作以利未來發展;那麼大埤三山國王廟就有試金石的里程碑意義了。


另外,剪黏匠師陳天乞好像沒到三山國王廟做,在這裡沒看到有他風格的作品。三川殿到正殿間的過水廊水車堵有兩幅作品,左邊的為白素真水漫金山寺。右邊尚待考證。這次整修除人物構圖位置不變外,頭身裝飾已全被修過。(整修前曾參觀過,惜未拍照存證。)

 

我們比較確定的是:陳天乞在做完拱範宮後到西螺參與民國二十五年西螺廣福宮重修工程,蔣九做完麥寮工作後到土庫做順天宮的工作。廣福宮石雕由蔣馨這一派匠師承作,有興趣可參考前面文章。

 

但門神為清洗工法修復,還可看到前期畫風,這事乃主管單位不怕麻煩,多次向該廟主事者溝通才得以保存下來的,三方都值得肯定。畫師的名字還留在門神箭袋中。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