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崙興國宮 (41).JPG

我今年五十一歲,我從三十五歲開始才進入傳統廟宇的學習領域,四十二歲結束藍領工人一族,四十五歲學習匠師歷史田調,四十七歲出書,四十九歲重頭學習新蓋的廟宇欣賞同時立下百場廟口講古,五十一歲年初完成一百場,至今才到一百一十九場。後面還能講多久?我不知道,但我想先寫下這篇文章。把我看的,想的,告訴你。

 

我把這些過程粗分三期;

第一期,進入保生文史工作會學習傳統建築的時候,一切以[有歷史]的古廟當範本。

第二階段的[古蹟修復]場域的參訪與書寫。

第三期,然後到發現[新建廟宇]問題。

 

第一期是閱讀和田調,雖然不是準備考狀元,至少累積興趣和增進生活樂趣。(這個時期我有穩定的工作,閒暇之餘才去做這些事。)那時純是一種生活藝術,古蹟或傳統建築只在我眾多的喜好當中的一小項而已。

 

第二期開始進入稍微細一點的欣賞,選一項自已喜歡的領域做為學習的挑戰,我順著興趣的發展找到[裝飾戲文]這條路。從中獲得閱讀古典小說,把戲曲和民間故事和廟裡那些作品連結。我連廟裡的籤詩也拿來比對,有些廟裡的籤詩上面會有[戲名],民間叫戲齣解。那是用來向不識字的百姓解釋神明示下的神意。古早普遍的教育水平稍低,但人們懂戲,一說出戲名人物在哪個地方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問籤的人會自然把那個主角的故事和自己一時想不通的事,有了聯想。舉例來說,[薛丁山三請樊梨花],問事的人如果是問兒子的婚事求到這枝籤詩,那他心裡會猜,可能年輕人已經有了對像,只是女生還沒點頭答應。可能得找個媒人公去當程咬金。這樣想了以後,他可能會想到要找一個長輩去跟他兒子問問。

像這樣子尋找那些[有故事的作品]的過程中,慢慢累積認識各種不同匠藝對同件作品的表現形式。慢慢找出同異之間的差別。

 

第三期,受到洪育基金會的邀請進入小學跟小朋友講故事。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讓我不得不回頭站在鄉親的角度重新思考,我們這一代的人正在做出什麼樣的東西?那些東西是我們這一代的人要留給以後的人嗎?

 

約在四十年前開始,工業化成為主流。從[生產線]做出來的東西以價低取勝。原本手工打造量身訂做的[工藝],搶不到工作機會。原本一組[牌頭戲文]假設一萬塊新台幣被砍到三千元。斑剝的玻璃剪黏上個個角色鮮明,卻被換成講不出故事的作品。那些可以稱做[藝術]的作品,變成張飛打岳飛,關羽戰項羽(看仔細,我沒寫錯,也不是假想的)。

 

把可以傳世的東西敲掉,換來的是連自己都不能面對的瑕疵品(裝錯的東西能算好產品嗎?),這種事情你們家鄉的大人正在做,而且準備傳給你們的。(它一定是你們的,因為你們沒辦法改變誰生了你們,也沒辦法改變你是哪裡的人。就這樣,人家給你什麼你們都必需照章全收。)

 

可是我也不要你回去指著大人的面說他們的問題點。因為沒有他們也就不會有我們。你們可以回去跟他們多接觸,利用機會跟他們表達你們的想法。什麼東西具有什麼意義,哪些又是好的,哪些是有另一層意思的。那些需要不斷的溝通,教育。我相信,沒有人會把毒藥餵給自己的小孩吃。如果你跟他們講出正確的道理,我想他們聽進去了之後,就不會任由[生理嘴]胡蓋亂蓋。

 

最後,要歡迎你,也歡欣你,願意回頭探望屬於自已家鄉的文化藝術,而不只是追求聲光娛樂。感謝你還願意看些老古董,老東西。把你們未來的文化古蹟,用誠心和熱情去搶救下來吧。如果你的家鄉還有附圖裡面那些藝術,請跟老人家好好溝通。看看能不能留一些下來。萬一真的屋破不堪必需重蓋,也請你們回去跟大人們好好講,請他們找些好一點的匠師替你們做些[有內涵]有[好意思]的作品,給你們當做[未來的古蹟]。萬一地方庄頭沒錢,也該勸他們房子能住就好,那些[裝飾]的東西,等以後有錢了再請人家來做,也許那時你也長大了,由你們在當家,那時再去找人來做也沒關係。

 

總之一句話,裝飾的東西好比文化水準的反射,寧可沒有,也不要拿錯的東西往上插。那會被人家在背後嘲笑的。那樣的事,會比我當年聽的那一句[你們雲林沒有古蹟]還要讓人抬不起頭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