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俗慶典中,居民的參與和倫理長幼的互動關係,會讓所謂的傳統產生不同的結果。
在竹山鎮富州里和里民相處的時間中,從早上富州里民到達[四里公廟]武德宮請出開漳聖王,再到竹山連興宮「請回」他們四里的媽祖四到自已的庄頭下車開始巡庄遶境。我看到他們「各按分配的工作」用心操作。彼此之問相互協調合作。配合總指揮的調度,依序進行。從過程當中我被感動了。
這裡的壽桃我看的有兩種,一種是鳳片糕。一個是糕餅舖製作的鳳梨絨。另外有一個蛋糕上面畫了一個壽桃的圖案。後來問到敬奉的主人,她說因為其他的,家裡的小孩不合口味,所以訂製蛋糕來還,等一下也會[卜回去]。我聽完後感到有趣。將民俗與實際的需要加以思考。如果有其他人以為也是給信徒卜回吃平安的,把它給卜得了,應該也是可以的。又如果,那位敬奉[蛋糕壽桃]的人家,一直都沒卜得神明的同意,且沒有別人卜得(當然到最後謝壇時,這些供品還是會由工作人員取下。)至於是不是會還回原敬奉者?我想是可以參詳的。民俗中,有些部份應該是能以人性化的思考去變通吧?!
另外他又說了,關於年輕人出來參與的這件事。他表示在里民會議中提出步行遶境和陣頭[歐宴]事宜。他們願意為家鄉的文化和傳統做些事情。並且願意挑起這份傳承的責任。晚上在武德宮主委的邀請之下,前往副主委家接受宴請。今年也是副主委的壽誔佳期。每次輪到富州里迎請媽祖回鑾(四年一次),副主委就會辦桌宴請大家,且要求大家不必包禮不用帶東西,就單純前來給他請就好。我看到武德宮主委在他臉書上寫著[社寮開基媽祖]回鑾。這個稱呼,是不是剛好填補了我心中一直找不到的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