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類:雜記

2010/09/01 13:45

個人喜歡用石灰舖面的房子,早期農村社會常見竹管仔厝,牆壁用竹篾編成支架,外面用泥土混合稻草或粗糠,然後拉牛上去踩,不然就是大人小孩一起進去玩泥水大戰。(這是我某段童年的記憶。)等到大家都踩累了,抹壁的師父看看,可以了,就由師父和小工配合,把牆的肉抺上去。等幾天我是忘了,總是要等到土牆乾了,師父說可以的時候才開始上最後一道石灰。

 

一則小故事。

 

抺灰,小孩知道的事物有限,抺灰=抺花?花要怎樣抺在牆壁啊?大人說了,加水拉拉咧,用鏝刀抹啊。小孩又問,那花還會開嗎?大人摸摸我的頭拍一下我的屁股說:到旁邊去玩你的,別在這裡絆手絆腳。小孩不懂繼續追問,花到底會不會再開啊。開!開你的頭啦!〔好玄〕明天早點起床,自己看。

 

第二天,小孩果然起得早,看到大人和師父們忙進忙出,不敢再多嘴。靜靜的站在旁邊看著,花在哪裡?找不到。但是小孩知道牆壁有些不同了,灰色的土,抺在稻草和粗糠和成乾了的牆上。那個也叫做〔花〕?轉到工人取用〔花〕的地方找找,大大的容器像大大的腳桶裝著像大圳水那種顏色的泥土,那幾桶在厝腳有段時間了,只是沒特別注意。現在又多了幾包像棉花糖一樣的東西,只不過像衣服穿久了那種黃,記得還有一股霉味。問一下來裝〔花〕的阿嬸,她人很好,不會像那個阿伯一下子就趕人家走,有問必答;阿嬸,這包是什麼?哦!這叫麻絨,加在〔石灰〕裡面的。〔石花?〕石頭裡也會長出花嗎?阿嬸笑了笑說,我忙,你去玩吧。轉身跑到埕下無聊的看著公雞追母雞,好像聽到大人說:這個小孩,好玄,鬼靈精一個,以後不是大奸就是大......。後面再說的話我就完全聽不懂了。花?石花?長大後才知道原來是石灰,不是石花。

 

鄉下多的是抺石灰的牆壁,只是看來看去,好像變成黑黑髒髒的不多,幾乎都是白的。

 

近年來看到有些廟宇的屋頂,聽說也是抺花的,看起來有些鐡灰色,有些角落甚至完全變成黑色,和鄉下或某些地方的屋角,不管雨水怎麼淋,總還是雪白雪的。兩者之間的差異,我就想不通了。不知道是社會工業化之後環境變差了,空氣中的塵埃多到一下起雨就帶到地面,把白灰牆抺成尉遲恭,或是工法因為時代的改變也跟著產生變化。不過也些灰牆上的黑,也蠻好看的。牆壁也沒有龜裂的現像。白和黑共存,並不會造成衝突。只要心是白的,手黑不黑,好像勉強可以接受。

 

關於兩者之間的差別,不知道有沒有師父或老師父願意提出來跟大家分享。近幾年來,學院派古蹟修復團隊和民間獨立修護請來的師父,兩者所完成的作品互有長短;未來一定還有很多地方會繼續修下去,是越修越糟,還是修完立刻糟。這些都需要更多的資料和技術的觀摩,才能讓台灣的老房子,繼續為這塊土地說故事。

 

歡迎老師父,大師父,名師父,小師父或是長期記錄的朋友們,提出寶貴的知識,給大家參考。

 

如有實例也歡迎舉例,假如不便說明以哪座廟宇,也可以用,某X府,某X寺當代號。也歡迎指出,哪裡的什麼寺,經過多年,還是保持當年新成的味道。

 

 

神器妙獻網友回應,有問題與大家討論,歡迎各方大將名師提出真知~~

應該須專人解說下列問題~

Q1.工法問題:養灰是否依照傳統工法、養灰時間

Q2.材料問題:原物料是否為傳統物料

以目前台灣古蹟修復工程來看,養灰時間是否充足為首要點一,再者養灰工法是否循古,第三點重要的養灰原物料為何者,其供應原物料是否循古??

煩請喜開郎兄指正上述提問點。

 


 

 

白得合理,灰的自然。

 

 

 

時間經過五六十年,不灰也難。

 


 

骨氣還在,看我翹得和天比高。

 



 

屋漏痕最美的表現,宛如天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