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馨是人性使然。這個心理在台灣廟宇建築裝飾藝術也具體呈現。
年代稍久的老廟偶而可以看到網目斗栱(藻井~蜘蛛結網)上面裝置的人物豎材。人物不多,八仙,四愛,四痴,漁樵耕讀,人生四暢幾組分佈其中明顯的位置。有的也會裝上傳說故事等類的戲文作品,像八仙大鬧東海,西遊記唐三藏取經,封神演義裡的故事。
大約出現於民國六七零年代的仿木雕水泥製品,以模注水泥的方法做出身披彩帶類似天兵天將的人物安置其中。這種作品後來發展到木雕工藝再現也套用了。
原本有故事情的網目看架,變成千軍萬馬幾個樣,故事再也講不出來。說它有意思?只能說是[萬仙聚會][眾仙來朝]。
仔細看它,其實每個人物多多少少都還帶著他原來的角色。李哪吒,托塔天王李靖,魔家四將,祈求吉慶,加冠進祿等等。這就讓人想像,如果按照次序以民間習慣的擺設還是可以說出幾句吉祥話提昇地方的人文藝術氣息。偏偏我們抬望去從那些角色所站立的順序讀來卻是[風風雨雨][內無忠孝,外無廉節]。
這個現像存在台灣近年所蓋的廟宇裡面,幾乎三十年來所建成的幾乎有這些問題。而且還會繼續做出來。
以往人們汲汲營營拼經濟原無可厚非。只是我們如何把這些看得出問題的[地方藝術],繼續發展下去?
能夠改善嗎?不是可以,只要做好事前審圖,這些問題都可以事前解決,預防錯誤。
這麼一來,不該花的錢可以省下來聘請好的工匠量身打造一齣齣有故事的作品,不必千軍萬馬三五個版做出讓人無法面對的矛盾。
圖例是以台北市大同區大龍峒保安宮正殿的作品,八仙大鬧東海。每個構件都有自己的角色。魚兵蟹將與八仙對峙而立,觀音佛祖和龍女佇立雲端。雖然歷經將近百年的風雨經過小心修護又是金光閃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