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一個提燈人
(新聞稿《圖解台灣民間吉祥圖鑑》新書發表會,致辛苦的媒體記者先生小姐們)

2010年《聽!台灣廟宇說故事》新書發表會,在台北市松山慈佑宮舉辦,那是郭喜斌第一次正式在廟口向記者朋友說故事,講的是作者如何找到人生轉彎的方向,為「台灣民間裝飾藝術發聲」。那年郭喜斌47歲,文史古蹟前輩康鍩錫老師,在發表會中說:「終於有人把這塊拼圖拿出來,讓傳統建築的研究拼圖更趨於完整」

2019年,再一次以寫作者的身分站在廟埕,為大家介紹新作。這次郭喜斌希望尋找幾個,願意挺身而出,為自己家鄉文化的公共藝術「提燈的人」。

台灣不是沒有文化,不是沒有公共藝術。這些東西,到今天還存在於各地鄉鎮公廟裡頭,成就在地的「文化藝術」,妝點民間信仰空間~宮廟的人文內涵。成就一個地方的藝術門面,同時也是當代主其事者團隊和地方信仰的門面。

建築裝飾就如同一個人身上的珍珠耳環或領夾別針,都是為了凸顯個人身分地位,吸人他人目光所設。然而「有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在以前可能是這樣沒錯,但晚近二、三十年來所修建的公廟,卻未必如此。尤其是內涵,圖紋(圖文)的內涵被忽略了。多數人的觀念,有就好。於是有了「貂嬋奔月」、「盲人摸象」,「義之愛鵝」等誤字作品,大大方方的貼在人來人往、燒香拜拜的神明聖堂。幸好,台灣還有面對問題的勇氣,更有改善問題的智慧。

喜斌起步的很晚。到了四十多歲,才開始對自己這塊土地,進行民間文化藝術的追尋與觀察。台灣有美好的藝術作品,尚存於各地名勝古蹟和民間莊境內的宮廟老宅。這些珍貴的心血名作,有的已有百年歷史,也有些也有六、七十年。

因此,秉著分享的角度,提出民間常見的吉祥圖案,或常說的吉祥話。當然,在眾多的裝飾作品中,也出現一些不該有的現象,如前述的這些現象,在拙作裡即稱為[疑義]作品,其最主要的想法,是希望讀者能以愛護家鄉文化的角度,來共同討論。

所以一本說吉祥話、看吉祥圖的專書,就這麼完成、上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祈求吉慶、吉慶有餘、百年好合、榴開百子,狀元及第、連中三元等耳熟能詳的吉祥話,在編輯的引導之下,喜斌用故事把這些好話,介紹給我的朋友們。

最後,寫作者要請各位記者先生小姐們,權且做一次「提燈的人」。以便尋找更多願意「為自己家鄉文化藝術水平,提燈照路的人」。也因為,在地的文化藝術,要被在地看到,才會被認真對待、珍惜!

arrow
arrow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