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十多年來我從鄉下看到都會,從金光布袋戲看到傳統古冊戲。(廟口謝神的平安戲,變成單純給神看的獨角戲,一直沒變。)

削價搶到的演出機會,讓不少愛看布袋戲的觀眾流失。

演出,最重要的是演者和觀眾那情感的交流。(這點個人稍能體會,我在台上演出帶著布袋戲腔調的講古時感受到的。)

我自己也是觀眾,當台上的角色忽然間丟出一記問語給台下,立即獲得熱情的回應,兩廂自然多了些情感的交流。

看過呂雪鳯老師演出的民戲的觀眾,應該更能體會出我所說的情境。

然而,因價低而減少的後場,讓演出變成若電動花燈配上錄音帶的民戲?

觀眾期待看戲的熱情趣味不見了,觀眾自然也守不住沒有感情的戲台。

偶而路過觀看正在演出的節目,真不是說嫌話。還真經不起細看,細聽。

腳步手路配不上放送頭傳出的節奏。偶仔的服飾,頭和手的比例奇怪。拳頭,文手配在不恰當的角色身上。

燕丹公主,兩隻大蒲扇的鐵掌,看來有多奇怪就有多奇怪。真的怪到讓人捨不得拍下來當遊記的插圖。

民俗中的平安戲,變成一種形式,像不像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

不知道那樣的兩三千塊(戲金幾何我不知道,亂寫的。)花下去有沒有效?

回應老朋友的嘆語。(算是秋風嘆月詞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