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類:近代工法傳統廟宇欣賞

2010/05/08 12:34

虎尾天后宮二媽廟

台灣的廟宇建築以工法而言呈現兩大類,一是被專家學者稱為傳統建築的木石土造閩南式傳統建築,一是以實用性為主,結合該廟重建年代可取得的工法所蓋的廟宇。

 

傳統建築年代較為久遠,後者約在五六十年左右。前者棟架以斗栱榫接建構而成,間以石琢、木雕裝飾稱著。後者以鋼筋混泥土塑成,樣式仿造傳統建築,也有吊籃、垂花、豎材等等裝飾,不過以翻模居多。兩者都有彩繪裝飾和屋頂、水車堵剪黏。有些廟宇屋頂改成北方宮殿式平脊舖蓋琉璃瓦,少了剪黏。

 

不久前曾發表類以的文章介紹,今天介紹另一間。

 

虎尾天后宮,分前後兩殿,鋼筋水泥建成,神龕及正殿四點金柱以木雕結構施作。屋頂有玻璃剪黏裝飾。正殿四點金柱部份最早完成,三川殿和左右護龍及鐘鼓樓都是後來依序增建的。

 

三川殿屋頂中央部位,有雲嘉地區常見的祈球吉慶武將騎龍朝三仙。兩旁次間則是仙女跨鳳進奉富貴平安四季花,兩邊燕尾下方則是持鐧舞鞭神將護守。規帶下來的牌頭,有通俗民間戲曲演義的戲文裝飾,如甘露寺吳國太佛寺看新郎,狄青比武,聞太師伐西岐和孔宣兵阻金雞嶺。那些假山所用的硓古石都是媽祖信徒到海邊撿回來的,那時雲林台西口湖一代的海邊,還很多這類的材料可以用。

 

西施脊間花開富貴、四季平安、花卉翎毛,卷草和魚蝦水族等裝飾。雖然不是完全木構建的建築,但有水火相剋的意涵仍在其中表露無遺。一對憨番扛廟角也把古早年代裡那難以言宣的心境放在裡面,增加它的可看性。勾頭滴水除了有裝飾的作用,還有保護封簷版的功能;雖然整個屋頂都是水泥鋼筋拼模而成,那份幾近以制約的形式還是保留在這裡。

 

三川殿前簷廊兩枝龍柱張牙舞爪極為靈動,那可稱為台灣末代工法的極品之作,典型的雙龍柱,間以封神演義人物和水族補綴其間,讓整根龍柱更具可看性。雖是民主時代,但匠師依照神格製圖仍然沒有出現五爪金龍。但正殿龍柱修飾的工夫又比三川殿這對來得細膩。三川殿中港間花鳥柱則是鳳凰朝牡丹結合四愛的文人圖。有和靖咏梅,茂叔觀蓮,淵明愛菊和唐明皇愛牡丹。人物文雅飃逸,花鳥姿態生動,為不可多得的佳作。

 

三川殿秀面以水泥施作的戲曲交戰圖和竹鹿同春、松鶴延年和虎豹獅象等等,不過工法較為粗糙。難以和水車堵精緻的剪黏相呼應。

 

彩繪因氣候因素,保存狀況不佳,但依稀可辨,好像有台南陳壽儀的作品。門神繪師可能另有其人,長相也不同於一般。

 

四點金柱,完成的時間最早,在民國四十五年天后宮初建,在玉二聖母要求之下,一百天內完成。之後才陸續增建才有今天的樣貌。正神龕和四點金柱中間的蜘蛛結網,也是後期增加的,劉姓匠師帶領師父所做,華麗無比。

 

龍邊偏殿是神明辦事救世的地方,虎邊供奉土地公福德正神。福德正神右前方是太歲殿,正月十五日早子時,舉行安座儀式,為眾家弟子上奉祈福疏文,請值年太歲保佑點燈的弟子一年平安順遂。

 

正殿後面原本有九龍池,現在是綠草舖地,再後方是九龍山,花木扶疏,間有健康步道,是台灣某個時期流行的餘韻。

 

三川殿兩旁的鐘鼓樓,左鐘右鼓,把天后宮的氣勢往上推了一個層級,讓整座廟宇看來更加輝煌。

 

思及過往,感念先人走過的路,將歷任為聖母效勞的十方大德所留下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以吃果子拜樹頭,飲水思源頭的心,將可見、可讀、可說的故事,一件一件記錄下來。

 

像這樣的廟宇難以數計,很多人覺得它醜,老實說,我以前也不覺它好看。或許是年紀漸長,頭腦變古板,開始會去關心這些已經陪我幾十年的東西了。老生常談〔不管歷史發生過什麼事,你我都必需概括承受〕。因此,我開始回頭,重新檢視生活周遭和自已有關的人事和景物。把那裡面可見的事,可看的物,一項一項從灰塵中抽出來,仔細檢索,這才發現,原來有些先人的生命密碼暗藏其中。

 

 

 

虎尾天后宮三川殿外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喜開郎 的頭像
    喜開郎

    戲古天地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