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人酒瘋囝仔驚惶

若用第一人稱來說,比較容易讓您感同身受?(其實也算很殘忍)或許就這樣吧!寫文的人不必為了迴避角色的對應關係。說起故事也會比較順暢一點。

關於文中的你我他,看故事的人,不必把那個我,當成現實中為您說故事的這個人。關係也就沒那麼複雜了。。。

~~~分隔線~~~

酒後會發洩平時不敢宣洩的情緒,說出平時不敢說的心裡話。這點讓人還不算太排斥。可是酒後會騷擾他人,甚至做出侵犯他人的行為。恐怕就不是他個人的事情,也不再是家內事而已。

還很小的時候,家族中有一個長輩每每宴飲之後,總讓人覺得會哭天喊地責罵他年老的母親。童年印象中,有一次他還曾在我們吃飯的時候,到我們家飯廳拍桌吵鬧。

雖然說他的輩份比我母親高一輩。但我還記得,母親挺身而出,向他抗議。要吵去您家吵,我們沒犯到您,不需要讓您如此對待。(中國台灣,一邊一國,誰跟他兩岸一家親。互相尊重有來有去才是親。像這樣子的對待,誰跟他一家親?)

那個長輩,平時還蠻疼我的,就算喝酒後也不會對我怎樣,可是我就是無膽。總是看到在外面喝酒回家之後,會驚慌的睡不著覺。

如果家族中只他一個還不會讓人心生那麼大的恐懼感。小他一輩的侄子輩,我得喊叔伯的那層也出了一個。雖然說他不至於摔東摔西,但是喝完酒後,必吵。那種吵,在我半大不小的十來歲左右的小孩感覺中,就是無理,胡亂。對家裡的人怨啊,嘆啊。

平時他倒不喝酒,可是主要有某地方熱鬧慶典,或是哪家人結婚喜宴,他去參加,也必定酒醉讓人拖送回家,回家繼續再吵。

關於年節慶典,只要有他的時刻,總要讓人矛盾著欲迎又拒。

年紀稍長,那個童年時節讓人喜歡又讓人恐懼的叔公走了。據說是肝出了問題回蘇州賣鴨蛋的。然後是父執輩的那個,從他自己的家吵到庄裡的紅壇。從大家庭吵到小家庭。喝了酒就不認得人。

如果他能像李白一樣,酒酣之際能來段老萊子戲綵娛親,倒也不錯。偏偏不是。

出了社會,年節回去參與庄境的慶典。他晚間又來。喝了酒才來。躺在庭院裡耍賴,讓母親和家裡的人勸拉不起,依然鬧著。[小時候讓你吵夠了,如今長大,怎能容你如此惡劣]想著想著,從工作室裡揣著一支鉛筆(圓鍬)走到庭院處。有人開口,阿叔仔你拿枝鉛筆要做啥?啊,嗯,我要拿去鏟狗屎啦。

下次,酒醒的睡叔子怨啊,說~[枉費,枉費伊細漢的時,我卡脊片于伊做眠床。還舉鉛筆欲甲摃。]

酒後吐真言,我相信,因為他平時不敢說,只能藉酒壯膽。[有人說酒醉心頭定],也有人說[酒瘋會無性命]。我強烈懷疑那個伯叔輩的酒俠,在外出與人喝醉之後回到家裡所的傷口,不是他說的騎車摔傷的。曾聽人說起,那是被人家打的。不過,他也走了。

您們想過小孩的心靈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