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最後一週,跟著友人走訪台南,嘉義,雲林,台中..等地二十幾座廟宇。有新有舊也有半新不舊的,新的,老的,中生代的剪黏交阯陶泥塑作品都看了。當下來不及細賞,只能回工作室後再用銀幕欣賞細節。

經過十幾年不算正式的走訪;但每次都是真誠正經的心情;拍得好不好?自己清楚。但對其中的戲文解讀,卻未曾輕輕放過。

自己也是個平凡人,也有分別心。但是站在客人的身份,縱然再有不滿於所謂欣賞的標準,總也不好輕易啟口,輕率置評。以在地人來說,不管作品優劣,都是地方的文化資產。子不嫌母醜,能期許的只有未來。看不過去的,只能等待日後[重修]時節,再力爭上游。

藝術這種東西,像美人化妝,也像俊俏郎君領帶別針。場合,財力,在在影響它的表現。只不過要打扮的讓人驚豔!沒點墨水還是要略遜一籌的。東西自己會講話。不是所謂的名師才有佳作。

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風格特色。有些雖然經過歲月風雨摧殘,但是骨架依然傲岸。想追平他的水準,沒時空背景的賢君主事,就算葉王再世,一經堂堂主重生也使不上力。

台灣社會的藝術美學,極需要有為的政府和學界及媒體重視,將之視為遠景,教育民間宮廟的主事者流;如此看看能不能找回往昔那張在地文化藝術的尊嚴。

(本文無圖。避免有背後道人是非的嫌疑。君子看到這裡,有幾句入了心的,請自行回家鄉那座宮廟施力。總是地方人士共同的面子,怎能不當它一回事?您說是否?)

arrow
arrow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