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場廟口講古認真說來,只是個附加的節目。
受託接下台灣寺廟博物館重新開館司儀的工作;這個並不是我在行的,但與心中那個理想卻是非常吻合。
場中有進安府管委會和各級長官還有民代及三所國中小的師生。
如果按照既定的流程,我只需要把節目表中的文字唸完就可以了。但我沒那樣做。
麥克風這回在手上,不論如何都得把握這次機會,請展館所在地~廟方管委會(進安府)和地方鄉親出來作主人。
縣文化處這次在地方上設置文物展館,如果地方沒有參與感,把這份榮耀和責任挑起來。日後不管再如何努力推廣,宣傳,效果都要打些折扣。
節目進行之前,我必需確認鄉親和管委會主任委員在場,他們是主人,怎麼樣都必需出席。
時間一到,樂聲響起。隨即報幕今天的主題名稱,接下來稍微介紹緣由及過程。
(我也弄不清楚這些話是誰該講的。總覺得現在不講以後就沒機會講了。)而[民間藝術館]的概念是個人一再強調的。
以[展覽舘中的作品]為教材,把廟裡各項[藝術]作為主題,民間信仰中所見的各類事物才有它的社會教育意義。平時無法在神明面前指天劃地的,放在特闢的空間裡頭再適合不過了。雖然因為展場空間有限,話說回來,就算展品再多空間再大,也沒辦法放進台灣(包括離島)所有的東西和內容。
廟宇本身和民間信仰裡面各種科儀和慶典,就是一部民俗與藝術人文歷史的學習大典。
但廟宇的裝飾藝術卻不被人們重視;喜新厭舊平常事。
可是有了官設的展館,如果鄉民能夠從中獲得一點鼓勵~
那些神像,器物,不都是從民間而來的嗎?只要放個立牌,經過解說,就能[高貴起來]。
不管是抛磚引玉還是見賢思齊,台灣寺廟藝術館必需與民間信仰結合在一起,才會有說服力。
洪平順?何許人也。
彩繪司,七十高齡還在廟裡替台灣的民間信仰粉妝殿堂。
他年輕的作品在進安府。
左右偏殿的石雕作品見證台灣石雕工藝的末代風格。
容人細細欣賞,對照歷史故事,對著詩詞作品尋找戲文裡的人物角色。
非時下那些[亂拼亂湊]的速交品可以比較的。
上面那些我用了三五分鐘講完。(反正不講完不讓節目往前推進。有私心。)
介紹貴賓時,特別把[主人放在首位];請主委先跟大家打招呼。
接著再介紹來賓。(不會吧?!連記者都寫進來了。照唸。)
幾位新科議員和民意代表,還有台西鄉鄉長,新科里長。(在這時我才體會所謂政治人物的重要性。有些事情真的要請他們幫忙才好辦。)在文化藝術推廣教育這個區塊更是如此。
最後才把今天的主角,雲林縣文化處副處長楊仙妃介紹出場。文化處把這個展館設在台西的重要角色。
還有一位沒寫在介紹的名單之上的~我的朋友,台西藝術協會和丁仁桐先生。
長官致詞時,我請進安府李良主任委員當主人,先講。(本來就是要請他先致詞的。誰能取代他在地人的身份呢?)
讓他代表在地人歡迎大家前來參觀藝術館。
接著議員,民代,鄉長,里長,校長都上台表達慶賀之意,並許下支持此一盛事。
揭幕典禮。
祥獅獻瑞。
導覽。
感謝議員,民代,主委等人支持。
講到最後只剩三位。(我功力有退步。)
這就是119場廟口講古的經過。
稍後和朋友又到另外一座廟看東西,兩人不約而同說了一句。王爺公有保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