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和忘年之交的好友間的對話,順便和大家分享~
問:我很好奇一件事,在此冒昧請教:老師你是雲林人,怎麼會跑到台北保安宮當解說義工呢??
答:少小離家出外打拼......民國五六零年代農村社會的時勢.接受國民義務教育之後,就要離開家,出外賺錢...就這樣來到台北待工廠.然後閒暇之餘參加社團.一做就成了一份志工...是人生旅途的安排,沒有特意的規劃..就順其自然.⋯⋯
問:再向老師訪問一事,在台灣當文史工作者有飯吃嗎?
答:沒有,想從其中討一口飯吃,不容易.我並不鼓勵年輕朋友一開始就把這個當創業的方向.文化志業,是良心事業,但絶不是人生事業.
(中間朋友引用陳仕賢老師的一段影片回應我的回答.)
答:陳仕賢老師他算是少年時代就投身其中,也許是一開始他就知道要踩上這條路;而我,則是在中年失業後才慢慢摸索出來的.除了老天爺的安排,另外也是不得不面對的無奈.(幸好沒有怨天尤人.算是樂觀接受老天的安排...)我四十二歲才從大同公司裡的一廠中,失業....(工廠遷廠到國外投資,我們被資遣了.)
(朋友的祝福~很感恩能認識老師你這位貴人.....。本人感恩還是感恩....。還有近日正努力拜讀老師作品,還希望老師能夠再出第三本書。)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