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像都會地區俗稱的公車,可能很少吧。至少我沒搭過。在嘉南平原最西邊的小鎮,平原上的小村落,蚶仔寮是它的村名。或許是海風長年吹拂,建築物風化程度比她東邊的鄉鎮,還厲害。
雖然如此,她還是斑駁的很美,很有古味。才六十年的功夫,老天爺已經把牆壁上祈求吉慶堵及柱子上的交址陶風化成,百年老樣的古董了。
旋進三川殿,就看到幾成原色的圓形木柱。木柱底下的柱珠,靜靜,可能是老到沉默了,連氣都不肯喘一口。但我想像,她年紀至少大我一兩百歲。圓體縮細腰,可是為了身居海濱之故?
一張不小的石碑,貼了一紙釋文。示禁碑嚒?年代可以再往前推些。但這些又有何用,不久的將來,誰都不知石碑會被移往何處,就像今天,老石碑也不是當年立它的所在地。(物換星移人事非)。或許不必感嘆太多。也許,我,感嘆的並不是老廟將拆,而是自己青春不再。
〔加冠晉爵,天官賜福〕兩幅半浮泥塑壁畫,色調褪成古意,與時下油漆彩作不同。淡淡的,幾乎連畫師的指痕都可以看到。保護層應該是褪去好久了;林萬有,嘉義新港,民國三十八年作(那是個不安的年代,竟然港口宮可以保留到現在)。
與家鄉供奉的〔六房媽〕一樣,都是奉祀天上聖母的作稼人。這裡,應該還有漁夫吧!這裡叫〔蚵寮〕。走過繁華歲月,想像那段〔全民瘋狂大家樂〕的日子,和股票萬點的過去,媽祖保佑,沒讓這裡的善男信女變成發狂的〔大家樂〕。不然,怎麼可以讓我看到這麼古味的東西,不然,怎能讓我在簷前品味這些古趣。
三川殿中門旁,兩件透雕花窗,都呈現風化的年輪木紋。嗯,刀工不凡;孔明的鎮靜,司馬昭的猛浪,老狐狸的多疑,小兵的機靈,一絲不苟。他處兩百年的木雕未必有這種味道,只有海濱古廟,才能由自然刻出這種味道。另一邊的趙子龍也毫不遜色,束髮帶劍提槍,懷中幼主阿斗安穩沉睡,張飛立馬橋頭,曹操舉旗不敢犯險。
還有呢,要等你一起造訪,發掘,紀錄。。。。。。。
2011/03/06補上附錄,這是兩三年前寫的舊文,放在另一個網站的文章,不久前聽到相關消息,但又無法前往了解,因而無法報導.想想又過了許久,也許,放上來給大家當文化景點巡訪也好.不管有沒有動,至少,讓大家有個地方,當文化行腳的參考也好.以下為內文,請指教.
西濱明珠以南的那座古廟 2008/07/21 11:27
廟裡有台南周老全和新港林萬有兩位名師的作品,這兩位在日據時期雖今日熟悉的人不多,但網路上仍可查到他們倆的名字。加上這座廟在民國三十八年那台灣處在一個昏暗不明的政治氛圍裡,仍留下這樣精緻的交趾陶作品,其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自然不可用一般世俗眼光來看待她。
網路上鍵入周老全這個名字,出現:周老全,約出生於1875年,傳人有後來知名的陳清山(1900—)、王海錠(1915—),及鄭德興(1935—)等人。台南南鯤鯓之廟頂剪黏,原為陳清山之作,台南大天后宮之剪黏則為王海錠之作。如此推算起來,笨港口裡邊的作品假設確是他的作品的話,不管成於何時,都是研究台灣交趾陶藝術的考古巨作。
那林萬有又是誰呢?林萬有(1911~1981),新港鄉福德村人,師承梅清雲。十四歲即隨姑丈梅清雲從事廟宇建築修護工程,得其傾囊相授;並得以時時親炙洪坤福大師,故剪粘及交趾陶捏塑樣樣精通。林萬有是誰,他是現在名聲響亮交趾陶大師林洸沂大師的啟蒙老師。
光是林萬有和周老全這兩位匠師的名字就夠喜愛台灣的文化工作者忙上半天了。
可是如今我卻不知如何是好,一座可能是交趾陶對場作的古廟,因為廟方已貼出公告準備拆廟重建,重點文物可能消失於一夕之間,朋友一則一則緊急訊息不斷透過電話和網路傳遞過來,希望我能夠秉持搶救XX宮的精神和方法再出來和大家一起努力。可是如今,我卻一點辦法都沒有。那時節XX宮有地方人士主動參與,今天呢,完全沒有。朋友,你能告訴我,該怎麼辦?
西濱明珠以南古廟存廢問題,地方人士若是沒有意願保存的話,那誰想救這座古廟,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怕淹水房屋昇高應能解決,老舊建築整修應該不難,難的是沒有人出來擦拭珍珠上面的灰塵。發現珍寶後要人們沒有私心,並且需要有人願意出來保護它,否則會發生懷璧之災,這點不能不小心。(找人發文給縣政府,請求派人了解廟方意願,同時發佈新聞引起出外遊子回鄉呼應,否則也難收成效。)以最近可以成行的文史工作團體到廟裡與之分享廟中豐富的藝術資源,用掌聲和熱情來感動鄉親。
相信有擔當的鄉親們有此能力,加上官民齊力,要保護一座古味十足的老廟,應是不難。鄉親,加油!一個外鄉人能說的只有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