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場講古第五十六場高雄博物館主辦策劃後記(淺談部落裡的文化圖像)2013/05/26 01:51
本文開始:
這場讓我找到一個重點~如何用一個簡單的物品為例,讓鄉親聽懂我在講的[在地文化特色],找到屬於自己家鄉特有的[文化圖像]。讓它成為他自己所住的[庄頭或聚落]獨有的文化遺產,進而想要保護它。
喜子說:[文化遺產]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給獎狀才算;那是一份文化自信的表現和行動。
它,可能只是一座小小的土地公廟,在這裡找得到庄民都熟悉的東西。它,可能只是一對泥塑香爐。它或許是上一次翻修時,師父手塑而成的鯉魚,加上簡單的線條就成了我們這庄庄民共同的[文化圖像]。
在傳統聚落(庄頭)要找個大家都接受的圖像,當做和別的地方區別話,說真的,很可能只剩下一對鯉魚。
怎麼說?
因為民宅是個私密空間,就算有寶,平時也不會輕易拿出來給別人欣賞。只有公家的廟宇,才是大家共有的財產。那一座座庄頭廟幾乎都是庄民共同出錢出力合力蓋起來的[公廟]。廟的內外所裝飾的圖像,日子久了,就成了共同的文化記憶。那時蓋廟不流行[工廠製造的產品]。蓋廟的師父必需在現場把每個部位的圖樣一刀一筆的做出來。我們知道,[只有人的心思和技藝,才可以做出天地間,除此之外再無相同的東西。]它不是模子灌出來的,也不是印章蓋出來的,就算再利害的大師也沒辦法徒手畫出重疊的線條。因此那樣蓋成的廟,就和別地方廟不一樣。我叫這個叫[文化特徵]。而那對鯉魚香爐,就是他們的[文化圖像]。
假如有人覺得那樣的小廟太過寒酸,拆掉,重新蓋一座華麗的新廟。而新廟看來看去又與別地方的一樣,就連門神香爐也都是翻模做出來的。那樣子,那個庄,就沒有它自己的文化特色了。
我們不談古蹟的搶救,我們只談[在地的文化認同與自信]。如何看到我們自己村裡的文化特色,就是我想表達的意思。至於要怎樣看待它,我想留給在地的鄉親們自己思考。。。。。。
昨天,小弟在高雄歷史博物館和鄉親說故事的時候,用了[門神香爐]當作台灣各聚落庄頭獨有的[文化圖像],談淺[在地文化認同與自信]。也許講的不是很清楚,但,似乎來賓已經聽出小弟沒講清楚的弦外之音。
我書讀不多,有些道理還在摸索。希望在彼此的討論中,能找到更簡單更直接的語言,把這個給說清楚;小弟還在努力。希望諸位賢達多多指教。)(感謝謝宗榮老師指導,將[文化圖騰]修為[文化圖像],讓小弟的意思表達的更清楚。)
今天原訂35個名額,沒想到現場還有後補20幾位,有些鄉親因為場地未能入場,很不好意思.
感謝高雄博物館主辦策劃,讓喜斌有機會再和鄉親結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