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西螺福興宮講故事。這也是個人第三次正式敲門。第一次,時機未到。現場無人報名。第二次,緣份未具足,未能開講。第三次,也是今天這樣。受到雲林社區平原大學邀請。終於有機會和鄉親交流。
以往,對於像福興宮在民國六零年代以降修建或重建的廟宇。我曾因為自己的無知淺識,將它當作無甚珍貴藝術作品的給忽略了。可是在十來年四處移動觀察下來。終於打開自己的心靈,重新欣賞屬於台灣民間藝術的內涵。
台灣,就個人的理解,很容易受到流行的影響。不論是食衣住行育樂,都有這種追逐流行的特性。有些潮流出現的事物,會被留下來,有些則在三五年間就完全消失不見。這個從每個時期的青少年流行事物來看最是明顯。五三年間很可能就有他們自己的[歷史和成長記號]。三個五三前出現的東西,很可能就成了某一代人的懷古。
台灣廟宇建築也出現這個現像。在福興宮裡的石雕作品,以陳壽彝為大部份。有些可能是石雕工藝社自己圖稿。但是主要是人文典故還是花鳥博古,阿生,陳壽彝的落款很容易找到。
今天,利用一點時間和大家介紹[四幅格套]的呈現。四季花奔,忠孝廉潔,梅蓮菊竹(牡丹)按次序排列。
我們東看看西看看。把那幾種圖案套進成語欣賞。加深大家的印象。
今天社大的安排很棒,也是我們這種民間藝術文化自我認同和在地文化自信建立的敲門磚。
在台灣各地庄境都有屬於那個地方的公共文化資產。這些文化資產,我們民情裡,委託給[管委會或法人]管理。
當受託管理者看到地方的文化資產,知道它所具備的意義和時代的價值,就會知道如何藉力使力,把它用在社會文化教育和形像的提昇。使它為地方乃至宮廟形像提昇,發揚神明的神威顯赫。
寶,要自己看到才是寶。特別在台灣社會的公廟,看得特別明顯。(此地無銀三百兩,拜託好冰友門,我真的沒在影射什麼。希望下回,能看到由宮廟主辦的講古和導覽。講者不一定要我,在下也會很被安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