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2日
我在民間藝術舘(廟宇)裝飾藝術作品浸淫了十多年。從專看古廟到新舊全包的看下來。我發現個差不多的共同現像~新不如舊。特別針對裝飾圖紋內涵來說。
我知道咱台灣人的民風,在正式的場合,除非意氣被誘激到了,不然還是隱惡揚善居多。明明看到問題,卻不好直白以告。
這種民情,在早期的農業社會,普遍對讀冊郎還有一點尊重。對於花草圖樣還保留關注的期望,大致上還沒什麼大問題。


但經過[經濟起飛,股市上萬點]全民瘋大家樂的年代,拆舊立新。有人說是速食文化大興的流行風潮所致。原本樸素無華的庄境公廟,只有少少的龍虎堵加上水車堵略為裝飾。其它就是素牆白面。後來工廠生產,構件編號,組裝。石雕,木雕,淋燙(煵煻)。的確是有就好,內涵再無人關心。也真的少人去看它們。
我自火裡來水裡去過。那些東西,我看到了,想多想少。後來,將之提出與友當作一門課題,討論。(不是嘲笑,真的不是。否則我不會把那些情況,用人倫親情去形容它。那是我們的文化母土。)


我要講的是,一份自省自覺的擾動。並不是想給朋友鄉親們製造麻煩。鄉親朋友家鄉出個幾件問題作品,我替您掩護都來不及,怎能在您的背後嘲諷呢?
我所不平的是,咱們台灣,咱們鄉親花大錢請來建商替庄裡蓋大廟,怎麼反過來變成賣方市場,人家給什麼買方就得照章全收呢?
剪黏淋燙(煵煻),木雕飾片,石雕飾板。該有圖有意,意未必是吉瑞圖,但是至少是一齣齣一棚棚的戲。字錯有無?神龕上的兩邊是一圖吃到飽?還是千軍萬馬十八騎?這些在入火慶成之後,都是代表地方門面。


(@特別注意這點~)找建商,至少看看他們過去所蓋的作品,先看過之後,總有個挑選。像到攤販市場買東西,或在高級百貨公司買流行,看明白弄清楚再掏出卡來刷。這點相信辛苦的主事頭人們,您們做得到。


不要怕被別人笑。最怕的是自己人看了,心裡過不去。一旦完成之後,能做的,只有面對它,詮釋它而已。想改?還得卜有杯。還沒做的,還沒裝的。只能請賣方趕快提供圖稿,請地方人士幫忙看看。趁水泥還沒乾之前,亡羊補牢,也許還來得及。
總之,在台灣,應該還算是買方市場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