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信仰中的公廟(宮廟)長久以來依各地民情風俗,可自力更生。至少各地庄境還不至於讓神殿缺香少火,沒錢繳水電費。要修繕,支付送往迎來友宮聯誼,不必靠政府救濟。有些公廟,還是內政部慈善工作的財神爺。
如今,這些為官者,以環保大帽扣在民間信仰之上,要求各地宮廟滅香封爐(減?實際是滅的前奏曲)。
台灣有些公家管理的宮廟,老早就不燒香不拜拜了。在裡面上班的工作人員,不全是義工。他們都不必吃喝,也不需要養家?照常理來講,要吧~但他們的薪水還有辦公事務耗材還有水電全都仰賴政府預算。
各地公廟,繼續[配合環保政策],到時政府會來養你們?會替你們繳水電費?


有人問,紙張發明之前,燒金的事情又是如何?
這個提問,追到後來可能會是哲學問題。
民間信仰,由人的生活疊加出來的經驗和心靈食糧有關。人,可以沒信仰嗎?對科學的依賴,算不算是一種信仰?
用藝術美學陶冶心靈算不算也是信仰?時下被網路黏著的,在某方便也是一種信仰。只要看到心中仰賴的事物,在心靈上就獲得穩定的安全感。
民俗行為,向來由民間自發而生。人民依三五代先人的生活經驗做的歲時節慶,依各地人文風土發展出屬於在地的民間信仰。它屬於生活的一部份。
信仰,宗教,完全理性嗎?光是拿香拜拜的庶民百姓也知道,光祈求老天,不努力工作;光用蠻力耕作種植,卻不知道農作物也要除草,施肥。在不同時期也要停止灌溉,讓土壤乾燥一下。否則農作物還是可能無法收成。
民俗的拜拜,並不是隨時隨地想拜就拜。它有一定的時刻舉行拜拜的時機。只有一個特殊情況,緊急,就像人們生病到醫院掛急診一樣,才會在非節慶的時候,才向神明要求協助。古老習俗中,到了晚上,沒事是不入廟的。到今天在一些地方的濟歲人,還有這個觀念。
君子以為民俗是無知的,是不理性的,不科學的嗎?
民俗宜導,不宜禁。它是這個地方的人們,安定社會,讓人們自制自理自救的一種群體行為。當政者,最好不要太白目,把自己當成救世主,斜視百姓的民俗行為。
(本篇自由分享,要複製再貼你個人的網路部落格亦歡迎。註不註明作者都沒關係。)

2016年3月20日南投竹山社寮開基媽回鑾四里富州里請駕巡安遶境 (15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