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演講(講古),算是官方主辦。參加的學員都是當地資深的古蹟解說老師。講題:

[傳統建築裝飾圖樣解說]。這個課題很庶民,但我很徨恐。

古蹟導覽在國內也算歷史久遠。民國七十二年我就旁聽過林衡道老先生在三峽祖師廟的介紹。那是我初次接觸文化古蹟。之後並沒繼續研究。後來,參加保安宮古蹟解說訓練才是入門。前輩留下來的著作多少也翻了幾本;但都不細讀,也不會分辨箇中文章所述內容矛盾與否。反正前輩講什麼。我說什麼,一直到了民國九十四年[西濱明珠拭塵],在麥寮拱範宮天上聖母幾乎是握著我的手在沙地畫荻才算開始;祂以單一一座老廟為主題,做為匠藝歷史研究和田野調查開始,一本本前人大作和鄉親一起學習成長,才勉強學點皮毛。

 

台灣藝術大學古蹟修復學系王慶台主任和劉淑音老師,諄諄指點;李乾朗老師熱心讚助大作並傳授方略。以一座廟宇的匠藝歷史為本,裝飾圖像解讀為輔,將一座年逾七十歲的老廟,從裡到外幾乎寸寸皆拍。棟架上的紋飾雕塑,立面石木雕刻邊框都要入鏡。水車堵泥塑剪黏文趾陶的圖案,左右對仗前後推演比對,垛心堵仁主圖配置,邊框堵邊盒仔全都要拿來研究。

 

昔任拱範宮總幹事吳萬丁先生和總務的林敏雄先生以及陳慶霏,郭宗諺,林和正,吳美慧......一群人可說呈現瘋狂狀態。只要尋得匠師的蛛絲馬跡立即互相通報;對任何圖像有新的想法立即分享提出討論。把媽祖的家當作[我們的藝術博物館]在研究--用情用心。這不是研究小組團隊,什麼才叫研究團隊。

 

這群伙伴不必擔心提出的問題會不會造成作者的不適而噤聲。但也沒有捉到別人小辮子就雀喜不已的心態。只要對廟裡圖飾有問題的都大方的提出,眾人集思廣益一同尋找答案。大伙可以說什麼都不怕,就像一群[猴齊天];但是,就怕老廟被拆而低調行事。

 

 

大家也不必為了學期到了交不了卷畢不了業,將尚未解開的作品硬推上架。一齣[蔡順拾椹]和[單刀赴會],便在多年後才由另一群熱心地方文化的朋友解出來。匠師的部份蔣九,黃龜理,陳天乞,姚自來,潘春源,林火寅,陳專琳,.......在一年當中也被大家找出來。攝影由名攝影師梁勝宗先生掌鏡。文案圖說在大家群力完成由小可與林敏雄先生掛名主編,典故請台灣藝術大學古蹟修復學系協助之下,書完成,在拱範宮上架。名為[麥寮拱範宮建築與裝飾藝術],獲國史館列為該年度補助名單之一。

 

但是一座號稱幾百年;西元1930年重修老廟的研究就結束了嗎?沒有~這樣的事情有開始,只有後面有人繼續,故事就會延續下去。

 

而這些只是前言,如果您不知道這段過去,小可會擔心,就算學到您認為至高無上的學問,把寫書的人當作不可侵犯的至尊,有任何問題,您不敢向他提問,可能也不敢質疑。如此一來有些曾在過往年代出現的疑點,在您手裡將繼續往下傳播;就像您現在看到的這篇前言,或是後面的資料,寫的人(在下啦!)也有盲點卻不自知,需要大家一同提出重新研究。

 

1~

人的左右手看似相同對稱,仔細看會發現兩手的掌紋實有不同。我們的傳統建築也有這個現像,看以左右相似,實則兩邊的紋飾並不相同。大的可見龍虎對看,立面有麒麟分居左右。花邊紋飾雖見粉本施作,力求一致。實際上古早人工描繪,粗細難免大小不一。近年或有電腦輔助,則不易察覺有什麼地方不一樣了。

 

可是傳統建築裡邊的裝飾圖樣,除了線條卷草垛邊螭虎交尾外,主要枋心垛仁不論大小主次君臣,都有一定。漫說不能重覆,就連左右也不能錯亂。但是這些純為裝飾的[紋飾],被視為文化藝術的圖像,置於傳統古蹟建築科系之流,卻未受重視。社會經過農業商業工業的轉型中,有些被忽視,甚致被忽略了。

 

民間廟宇從土埆竹構的灰泥草屋到石木構造建築,自航海時代到清日期間有了不同的面目。

 

接著到鋼筋混凝土灌模構件應工業化的腳步,木石構造需要匠師全部走入歷史。官方學者與民間匠師交流從初識到熟識,到最後的冷識。裝飾圖樣這種枝節末流的[藝術],一直未受官方青眼。

 

[壽星][麻姑](東方朔和西王母)還沒大問題。[加冠][進祿]對對分立左右。四大天王這[風][調][雨][順]和[旗球][吉慶]的豎材作品,擺滿抬頭可見的[垂花吊籃]之上。天兵天將滿天神佛十來個樣化成天兵天將上百尊同列一景。原本的一台戲,現在諸天神佛。有人說過一句不對?肯定招來白眼,您又懂了?!不懂,不懂。至少我不會把[南極仙翁]放到虎邊請他駕鶴西歸。為什麼這些沒人想講?那太煞風景了,點明了,對在地人不好意思。貴寶地內無忠孝,外無廉節。沒被主人立刻拿掃帚趕人算你福氣。

 

因此,這些枝尾末節的小常識,就有賴諸位先進悄悄潛入各地宮廟管理組織之中,尋得良機,略施小技,使之化凶為吉。

 

2

但要怎麼看得出來其中玄機呢?看緣份。剩下的,我不再網路上放臭屁。咱們~貴寶地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