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類:聽!台灣廟宇說故事

2011/09/17 01:49

 

 

彩繪,孔子問禮於老子.


 

經過兩三天集中火力校對終於把書稿送出.在校對過程中,除了感受到編輯和美編的辛苦,公司愛護之外,對自己寫文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成長;這些在校正中被我看到的贅詞和錯字,都被我一一撿起,修改,但我相信,必然還有一些沒撿到的,假如在最後一刻仍未挑出,被朋友發現,還請不吝賜教.

 

這本書從搜集資料到拍板定形,前後將近兩年.原始構想來自〔全台罕見戲文〕精華五十篇的腹案.雖然那本書最後因故未能完成,但是我把那些已經取得的素材加入之後取得的元素,才有這本〔再聽台灣廟宇說故事〕的出現.在尋訪的過程中,宜蘭的小明,台南的老豪,嘉義的黃虎旗,雲林的華武壟,以及各地的朋友在各方面的協助,都是幫助喜斌完成本書的貴人.

 

前半階段走訪各地廟宇搜集戲文資料,是一種能量的累積,也是一種複習.

 

台灣的廟宇是一座座有機體,她們有自己的生命,會面臨興衰存廢.今天看到她的存在,不見得明天還站在哪裡;她今天的妝扮,不一定是她明天登場的造型.

 

像前一本書〔聽!台灣廟宇說故事〕裡面,介紹的冒刄衛姑,本來是斗六某宮廟裡的裝飾彩繪,上個月經過該廟,看到牆壁一片粉白,中門門楣上的八仙不見了,也許,那幅孝親圖也不在了.印在書頁裡的那則作品,算是它留給後人的紀念.

 

台灣廟宇的裝飾戲文也跟台灣生態和文化一樣,呈現多樣性的特色.一地有一地的民情風俗,廟裡的戲文多少帶著當地的文化特色,有些只出現在某座廟裡,有些分區出現,南北畫風,各派風格也都不同.

 

新書〔再聽台灣廟宇說故事〕,收錄一百二十餘則故事,每則都以跨頁呈現,圖片比前一本大,文字也比之前的多,全部文字由喜斌經過五修完成,公司部份另請專業協助校對,典故的咨詢和校對有大學教授指導.

 

敍述筆調以說書者的口吻和布袋戲對白交互使用,有些還帶有一點廣播劇的味道.文字淺顯易懂,應該連國小學生都能看得懂.

 

這本書,我們以超越上一本的水平去做,至於有沒有達到預計的目標,要留給朋友幫這本書打分數.

 

編目仍以朝代的時間軸安排,希望能讓讀者從閱讀中,感受朝代的演進.全書以繪本的感覺呈現,朋友可以拿來當成圖畫書讀給小朋友聽,如果帶一點說書人的語調,可能小朋友會喜歡聽你說故事.

 

這次收錄的故事,將近一半都是罕見戲文,這個部份在跟編輯提案時,得到認同.除了補齊上一本沒寫到的劇情之外,另外也想讓朋友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至於會不會出現冷門的戲文讓讀者覺得沒趣味?這方面倒是還好,雖然部份作品不是常用的故事,可是該則故事的〔前因〕和〔後果〕可能都是大家熟悉的大橋段,像〔打龍袍〕這則故事就是狸貓換太子的後篇,還有學甲慈濟宮的〔觸金磚〕和劉秀復國的故事有關.

 

書寫的過程,有些原本預計收錄的故事,最後在編寫的時候,被我刪掉了.像故事和歷史相差太多,爭議性太大,學界百年來仍然沒有定論的.如孔子問禮,雖然在廟裡常見,但是考慮之後決定捨棄不用.

 

另外,個人覺得故事本身的人性太過陰暗的,我也不用.像詩禮教子,那是孔子的學生和孔鯉的故事;孔子的學生怕老師有私心,擔心老師教兒子的東西會跟學生不一樣,跑去請孔鯉.孔鯉老實,把父親和他的對話都告訴他.那個學生聽到後很高興,回去向同學說老師教兒子和學生的東西都一樣.雖然那個學生後來也列入七二賢之一,雖然後人寫成父親對小孩的教育,用來比喻書香教子,但我覺得背後所隱藏的動機不善.經過一番掙扎,最後捨去.

 

那時的想法是,我不想在日後某個朋友因為這本書的關係,再深入閱讀時發現,原來人性自古以來都存著令人恐怖的一面.雖然是歷史,但我想不要破壞某些可以完美的單純.試想,如果讓小朋友太小就感覺成人世界複雜的人性,讓小孩失去單純的稚氣,那這個社會就真的太恐怖了.我想像這本書會有幾個學校買回去放在圖書館,給學生當課外讀物.

 

本書收錄的廟宇高達六十多座,分佈區域包括台灣整個西半部和東北部.從新北市,宜蘭到屏東都有.本來也想把離島也收進來,最後因為旅費的關係未能實現.不過這樣也好,留一點空間給各地的英雄豪傑繼續努力.

 

某地方首長說,像這類的書應該是各宮廟自己編列預算出版才對.不過從這些年來的經驗來說,好像不太容易實現.

 

嗯!有機會還是讓鄉親一樣的你我,搬一張椅子,到廟口講古給人聽,比較實際.

 

新書預計十月上旬出版上市,到時再向大家通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