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民俗探索

2007/09/10 00:06

 

在台灣想要看到傳統民俗節慶的地方,應該只剩下鄉村了。在那裡還保留一些傳統社會裡的儀式。那可能是較為簡約的,比較沒有過度的裝飾禮節科儀的那種。

農曆七月,在台灣被稱為鬼月;其實鄉下並沒有這個說法,但禁忌還是有的。比如,晚上窗戶都要關上,晾的衣服到了傍晚就不能放在戶外;小孩子在這個月份不可以到水邊戲水。

平時,傳統農村,家家戶戶在每月的初一,十五。要在稻埕擺條長板凳,擺上家常菜拜拜,家鄉稱之犒兵,(也有的稱犒軍,犒賞神明的兵將之意)。初二,十六,要作牙,拜土地公的。可是到了七月,要在右邊增加一張板凳,同樣插上三條線香,燒著貼上黃色金泊的金紙,家鄉稱為二五金。雖是相同供品,但左邊是犒兵,右邊則稱為拜好兄弟。到了七月底會再拜一次好兄弟,意思是請遊走在人間的好兄弟吃完後,各歸本位,勿攪莊民。

虎尾街上的大普渡,是街市普。但在村落裡,每若干年輪流一次。家鄉村落而言,每五年輪流一次,在聚落某處搭壇請來虎尾街上,德興宮的池王爺。作主,再請出本村主神坐鎮,開壇,延請高功(道長)誦經,普渡好兄弟。(從我童年懂事以來,都只請一位道長。)首先道長會在壇前誦經請神,稍事片刻再來一遍,稱為化緣。之後就可以燒金化帛,送神。道長除了在壇做法之外,還需要到各家各戶所擺的香案前巡兩次,前者是請神,後者是化緣。基本上我們這邊是沒有特別安奉其他地區所說的普渡公令旗、神尊或香爐的。全部由道長法力,和正神作主,法事完畢就功德圓滿了。

記得小時候,我們都很期待這個日子,除了那時經濟條件不佳,期待年節有些魚肉可以享用以外,遠方的親戚都會前來做客,有小朋友可以玩在一塊,有戲可看也不必下田。在那之前,通常我們這些小孩都會被差去鄰近村莊遍請親戚到家作客,我們稱為「請人客」;那可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因為不必下田幫忙之外,偶而還可以有點外快可賺。五年才一次,出外的叔叔,姑姑們也會如期回家,那時,一些平時少見的零嘴那可是少不了的。

五年一次,時間過得也真是快,可是更快的是人潮的消褪和社會的變遷。大排長龍的普渡場面不見了,一家一戶幾張桌子各拜個的。今年壇前的景像更是冷清。

還好,兄弟們沒讓父母失望,都趕回家一起過這五年一次的「大普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