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馮京與馬涼──淺談傳統廟宇中常被誤認的戲文裝飾藝術

 

在民間廟宇參觀,最常會看到的戲文大半與忠孝節義有關,而這些大都是庶民百姓耳熟能詳的戲碼。至於廟宇裡面最多的還是吉祥圖案,即所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除了這些吉瑞圖,再來就是開場提到的教忠教孝等等戲碼。有些取其對仗,如四季平安或是琴棋書畫與漁樵耕讀等文人雅士逸遊典故。

 

這些戲文經過匠師多番描模之後,也會出現一些「創發」作品。司傅人為三餐肚腹,不一定有那麼多閒工夫考究掌故,若有主事者或在地人士參與高見,張飛打岳飛就有可能出現在你我眼前的──八仙就不是同一朝代的人物。(或則說神仙不管朝代,愛怎麼配就可以怎麼配,加個天仙配,剛好演一齣牛郎織女七夕鵲橋會。)

 

還記得多年前在某個工地上,就發生過畫師草圖上明明打上戲耍三足金蟾的童子八仙圖,有好事者多言:八仙裡的童子是藍采和還是劉海?數日後,那戲金蟾的童子改拿花藍。

 

這些年常走訪傳統廟宇,有機會便與匠師在工地閒聊。經過多年發現,有些「戲文」並不是匠師自己搭配的。傳統社會裡師徒傳統,師父教什麼,學徒做什麼,想創新?等學成自立門戶再說吧!可是真正出師以後,往往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趕快完工,趕快領錢,趕快往下一個工地出發,當學徒時的雄心理想,被夜半餓肚的小孩給吵醒了。真有心者利用閒暇工餘會自修研讀演義小說或聽看戲文,然後在自己包攬的場域裡發揮所學。但這些有心有料的真師父,工作不一定一場接一場,若有惡性拼場的,師父鬥不過徒弟,改行賣油條八卦故事也不是沒聽過。

 

不同師承有不同戲文、不同架勢。以剪黏交陶趾來說,日據到光復初期有南何北洪」註:南何,來自汕頭地區的何金龍;北洪,乃是名譽當時的洪坤福(尪仔福)。南何北洪一重細節,一重架勢。今天在台灣南北各地若還保有這兩位匠師及第一二代傳人的作品,其建築地位都可晉昇古蹟行列。(因特殊原因,在此恕不列入圖示之中。見諒。)

 

因戲文作品表現特色在於重點人物造型和所持兵刃法寶。台灣地處海島,氣候特殊,這些裝飾性的匠藝容易受到上述因素的考驗,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成套作品中若少了一兩位「跑龍套」人物,修復者還能從點題人物推敲出來。如果少了主角呢?假設承包的匠師工資沒被嚴重苛刻,還能從一些線索加以考證,在修復時讓這些戲文人物再演精彩的戲碼。相對的,工資欠豐、腹肚無料,反正做好了也沒有觀眾的掌聲,生、旦、淨、末熱熱閙鬧擺上舞台就有錢領,誰還擔心關公身旁的那個紅衣人是曹操還是魯肅。

 

偏偏就有多事人,出門走訪親友,偶見古樸角頭廟宇。抬頭看到身披戰甲的剪黏、交趾、泥塑、木、石雕刻和壁畫彩繪,那腳就像沾了瞬間快乾,……天水關的孔明與姜維、虎牢關的劉關張三兄弟大戰呂奉先,……認不出來的戲文就拍下照片回家細細辨認,認啊認的,不小心腦袋就當機了。一輛車駕裡坐了一個小旦,另一名女生像奴婢,面露驚恐,後面一個像是關雲長提青龍偃月刀,前有一員大將橫刀阻檔,角落有頭插雉尾的武生,……像關雲長保嫂過五關?又有點矛盾。終於,在其他地方看到相似的作品,上面點題落款寫著「回荊州」。然而再仔仔細細看了幾回三國,又再幾次看到相仿的作品,終於,然後,應該,或許,可能……就是。

 

這些年來觀察心得,比較容易讓人產生矛盾的戲碼有十則,現條列如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加入討論。

 

第一則,戰宛城和夜戰張飛及裸衣戰馬超;三部戲不小心會搞成一部。

第二則,萬仙陣和誅仙陣及三大士收獅象吼。

第三則,李白醉酒和唐明皇愛牡丹。

第四則,單騎救主之井邊託孤和白兔記井邊相會。

第五則,三娘教子和雪梅教子。

第六則,封神演義中的風雲人物。

第七則,李元霸戰斐元慶和李元霸戰宇文成都。

第八則,中原少將戰番邦女子。(狄青戰八寶公主和薛丁山與樊梨花)

第九則,華容道與單刀赴會。

第十則,回荊州與保嫂過五關。

至於如何分辨,在未來我們再分段討論。

感謝大家今天參訪。

arrow
arrow

    喜開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